】 【打 印】 
兩伊戰爭:先進武器為啥未打出高水平
http://www.CRNTT.com   2019-11-26 10:01:46


  戰爭簡介

  伊拉克與伊朗於1980年9月爆發戰爭,持續8年之久。戰爭主要包括空襲、城鎮爭奪戰、導彈襲擊戰、海戰等階段和行動。經過攻防反覆轉換、反覆爭奪,伊朗、伊拉克各自奪回被對方占領的霍拉姆沙赫爾、法奧地區等失地,雙方陷入僵持。伊拉克和伊朗都欲戰不能、欲罷不忍,最終在聯合國安理會調停下,戰爭落下帷幕。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長、損失消耗大、“沒有勝利者”的一場局部戰爭。

  講評析理

  兩伊戰爭中,作戰雙方使用了大量蘇制、美制現代化武器,動用了除核武器外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卻未能打出一場高水平的戰爭。

  戰爭指導未能速戰速決。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後,兩國耗資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雙方擁有大批的現代化武器,卻缺乏先進的、正確的戰略指導,導致戰爭曠日持久、消耗巨大。戰爭中,兩伊依然沿用二戰時期的戰爭指導模式,伊朗自思國大人多,採取了靠長期消耗戰拖垮對方的作戰方針。而伊拉克則認為自己擁有更多的先進武器裝備與空中優勢,採取了“襲船戰”“襲城戰”以削弱對方戰爭潛力,“以戰迫和”的高消耗低效益作戰指導。造成戰爭久拖不決,不僅消耗了對方,同時也消耗了自己,導致“兩敗俱傷”,兩伊經濟停滯、國力衰退。有鑒於此,進入信息時代,未來戰爭指導要著眼信息化、智能化、無人化發展趨勢,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的戰爭形態特點,創新發展軍事戰略指導,指導戰役戰術運用,提高戰爭效益。

  戰術運用未能水漲船高。戰爭中,兩伊分別擁有數千輛先進坦克和裝甲車,但對先進坦克、裝甲車等武器的戰術運用仍停留在低層次上。常常在沒有步兵支援的情況下,使用裝甲部隊進攻對方築壘陣地,或進入居民地遂行戰鬥任務,結果是大部分被對方近程反坦克兵器擊毀。伊朗軍隊多以裝備輕武器的步兵衝鋒為主,坦克往往置於掩體內,作為固定火力點使用,坦克的機動能力和突擊威力未發揮應有的作用。雙方的先進戰機也往往只用於狂轟濫炸,沒有很好地對地面部隊實施近距離火力支援。價值昂貴、數量有限的戰術導彈往往被用於襲擊城鎮普通目標,沒有用於精確打擊要害。有什麼裝備打什麼仗。兩伊戰爭中,雙方完全違背了戰術與技術相匹配才能形成強大戰鬥力的規律,戰術運用的落伍,導致作戰的低效益。這啟示我們,只有具有與先進技術和武器裝備相適應的戰術思想、戰鬥方法,才能充分發揮武器裝備效能。因此,應著眼武器裝備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不斷創新戰術思想與戰鬥方法,並使之進入軍人的頭腦並自覺地運用於戰場,使戰術與技術相互匹配、相得益彰。

  人與武器未能有效結合。戰爭中,兩國分別購買了蘇制“薩姆”和美制“霍克”型地空導彈,戰機也是當時最為先進的“米格-23”“F-14”等。但由於兩國士兵缺乏應有的軍事訓練,沒有很好地掌握這些先進武器的使用與維護,導致無法發揮武器裝備應有的效能。作戰中,伊朗空軍命中精度較差;由於不會使用先進的防空導彈,戰爭中,雙方低空飛行的小編隊飛機輕而易舉地避開對方防空導彈,那些具有先進水平的防空導彈形同虛設。儘管雙方坦克大多擁有先進的瞄准裝置和火控系統,但由於士兵未能有效掌握和熟練使用,射擊精度低,有時只能近距離開火。兩伊買了許多先進武器裝備,卻“消化不良”、無法駕馭。由此可見,先進的武器裝備本身並不能保證戰爭的勝利,起決定作用的是善於運用武器裝備,有很高軍事素質的人。因此,要不斷提高軍事人員的知識結構、技術水平和整體素質,超前培養和儲備人才,人與武器達成最佳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戰鬥力。

  後裝保障未能及時跟進。戰爭中,由於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藥主要靠國外供給,特別是新式武器的使用、維修等都離不開外國顧問和專家,使得戰爭中,綜合保障往往滯後於戰爭需求,甚至無法保障連續作戰,導致作戰行動時斷時續,一場戰役與下一場戰役之間要相隔幾個月,甚至雙方都因無法及時、可靠保障而出現過不得不放棄“決定性”作戰行動的無奈局面。作戰中,因得不到及時維修保養,許多戰機喪失升空作戰的能力,只有輕微損傷的坦克被迫丟棄。這既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又易使作戰行動處處被動。因此,發展先進的武器裝備,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工業基礎與技術水平,在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自主創新、自主研發先進的武器裝備,才能在高消耗的戰爭中,有效及時給予保障和供給。

  來源:解放軍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