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18~2019經濟下行原因:內需為主,外需為輔
http://www.CRNTT.com   2019-11-27 09:17:21


  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電/受境內外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今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GDP增速已經從去年全年的6.6%下降到今年三季度的6.0%。明年我國或將面臨更為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潛在經濟增速還可能下行,通脹壓力上升,政策寬鬆空間進一步縮小。我們預計政府會將GDP增長目標由今年的“6%~6.5%”下調至明年的“6%左右”。

  不過,市場不必過度悲觀,困難中也不乏亮點。若政策措施得當,適度放鬆貨幣政策和實施更為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同時清除積弊,推進以市場化為核心的改革,大幅擴大開放,2020年的下半年或可柳暗花明,為2021年的穩定復甦鋪墊基礎。

  任何經濟體都不免有周期波動。回顧過去五年,儘管實際GDP增速走出了一個“L”形,但實際上2014~2015兩年間我國經濟增速大幅下行。2015年下半年,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穩經濟的逆周期調節措施,除了以人民幣主動貶值來提升出口競爭力之外,大幅度刺激拉動內需,到2016年年中取得明顯效果,經濟開始反彈。2017年下半年本輪周期經濟增速見頂,2018年春季之後經濟增速開始下行。

  當前我國經濟周期的特征是上行周期較短,下行周期較長,本輪下行周期尚未結束,經濟企穩回升還有待時日,市場需要有一定的耐心。當前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是外需疲軟還是內需不振,還是兩者兼而有之?

  外需在2019年明顯走弱

  分析經濟下行的動因十分重要。政府需要對症下藥,及時調整政策來實現穩增長。對市場而言,經濟波動中不同板塊的表現不盡相同,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做好資產配置。從2018年春開啟的本輪經濟下行周期,主要原因是內需,尤其是地產和基建投資;而到2019年,外需接棒成為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綜合來看,迄今為止的本輪經濟下行中,內需為主,外需為輔,我們認為明年也不例外。

分析經濟下行的背後動因似易實難,尤其在分析外需方面,即使對專業的經濟分析師而言,也很容易產生謬誤。今年我國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淨出口貢獻了1.2%的實際GDP增長,而去年全年的貢獻則為-0.6%。僅從表觀數字來看,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增速的貢獻有較大的改善。因此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今年我國的外貿情況在改善,沒有來自外需的壓力。

  這種分析方法有嚴重缺陷,結論容易誤導政策制定。實際上,自2017年底開始,全球經濟增速下行,主要經濟體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目前都已經跌到50%的榮枯線以下。2018年我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增速為9.9%,而今年前十個月的同比增速僅為-0.2%。我國的出口就是境外的需求,出口增速大幅下行本身就表明外需在走弱。之所以今年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淨出口貢獻了1.2%的GDP增長,主要是因為貨物進口增速從去年的15.8%暴跌至今年前三季度的-5.1%。而進口增速大幅下跌的原因除了中美貿易摩擦導致大豆進口大幅萎縮、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內需不振之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用於組裝再出口的零部件進口增速下行。例如屬於“三來一補”的原料進口增速從2018年的9.1%下降至今年前十個月的同比-12.3%,而原料進口的暴跌清晰表明外需在快速走弱。

  那麼究竟如何使用貿易數據來估算外需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呢?一個較為簡潔的方法就是出口增加值法。首先通過一些估算,我們大致能得出中國的出口商品中,增加值約為出口商品總值的2/3,這樣我們估計出口增加值貢獻了約13% 的GDP。其次,通過世界上其他一些海關的數據,我們發現近年來中國出口商品的美元價格較為穩定,因此美元計價的中國出口增速接近於剔除價格波動之後的實際出口增速。比如說2018年我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增速為9.9%,而今年前十個月的同比增速僅為-0.2%,因此增速下跌了10.1個百分點,結合出口增加值占GDP13%這個估計值,從去年到今年前十個月,我們估計出口增速下行直接導致GDP增速下行約1.3個百分點,因此外需疲軟對今年我國經濟增速下行的直接影響並不小。

  內需疲軟是本輪周期下行的主因

  上述數據也說明2018年中國經濟的下行並不是由於外需下行引起的。實際上,在貿易摩擦初期,出口企業存在搶出口行為等因素影響,2018年我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增速高達9.9%,為2011年來的新高。2018年經濟下行主因有兩個:一是2015~2017年大規模需求刺激的後遺症,這個後遺症對今年乃至2020年經濟的下行都有深遠的影響;二是從2017年春季開啟的去杠杆。

  因為2015年這輪刺激對去年到明年的經濟下行都有重大影響,所以在此稍加筆墨。政府為穩增長開啟了一輪新的需求刺激。消費方面,2015年10月政府降低乘用車購置稅;基建方面,通過政策性銀行向郵政儲蓄銀行發行專項金融債,用於作為地方政府投入基建項目的資本金,規模總計約2萬億元;另外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房地產方面,除了大幅鬆動之前的緊縮政策之外,通過央行補充抵押貸款(PSL)這個新的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借道政策性銀行,將總共約3.5萬億元的資金投入三四線城市的貨幣化棚改,刺激了這些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和基建投資。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