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台灣政治版圖的碎片化
http://www.CRNTT.com   2020-01-29 00:11:01


這一次台灣大選,已不僅是一次領導人的選擇,更是台灣未來發展道路的選擇。
  中評社╱題:台灣政治版圖的碎片化 作者:李秘(上海),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副院長

  就目前的選舉動態看,蔡英文除了繼續鼓吹“安全”議題之外,也正在建構一套新的論述,這套論述的核心是台灣全面依附美國,不僅在政治、軍事上依附美國,在經濟和科技上也依附美國。通過依附體制,讓美國提供“安全”保護,也讓更多的產業領域建立與美國的合作機制,並獲得收益。對於國民黨和韓國瑜,最重要的問題是在“九二共識”下,提出更具體的兩岸政策論述,讓更多的團體都能從兩岸融合中受益。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一次台灣大選,已不僅是一次領導人的選擇,更是台灣未來發展道路的選擇:是選擇放棄大陸市場、全面依附美國,還是選擇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

  台灣從2004年“總統”選舉開始,正式形成了藍綠二元對立的政治格局。與此相應,政治版圖也分成了藍營基本盤、綠營基本盤和中間遊移選民三部分。每到選舉,藍綠兩大政黨的主要目標就是兩個,一是通過意識形態動員來鞏固和凝聚基本盤,二是通過與意識形態相符合的政策主張來爭取中間遊移選民的支持,甚至是迫使中間選民在兩大政黨之間做出選擇。如果某一個政黨能夠最大程度地團結基本盤,同時又能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持,那麼這個政黨就能獲得執政權。

  但是從去年“九合一”選舉開始,台灣政治版圖出現了碎片化的現象。

  一、綠營基本盤出現裂痕

  民進黨的支持者主要來自兩部分群體,一個是具有強烈“台灣主體意識”或“台獨意識”的選民,一個是“三中群體”。長期以來,民進黨用統“獨”矛盾、省籍矛盾、民主價值等敘事對支持者進行意識形態灌輸,並用傾向性的照顧政策來鞏固其支持者。民進黨甚至以台灣弱勢群體的“保護神”自居。

  蔡英文上台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衝撞兩岸關係,致使台灣經濟增長乏力,民眾獲得感和滿意度呈直線下降,勞工階層低薪化更加嚴重。與此同時陸客赴台旅遊市場持續萎縮,這對島內的觀光業者、遊覽車業者、住宿業者的生計都造成影響。此外,兩岸關係惡化,也讓中南部的農漁產品、水果蔬菜銷售不出去,農產品價格崩盤。但民進黨對三中群體的疾苦和呼聲不以為意。①

  在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中,過去長期被認為是綠營鐵票的南部農漁民、計程車司機、中小企業主等,跳脫民進黨。在南部的5個農漁業地區( 雲林縣、嘉義縣、原台南縣區域、原高雄縣區域、屏東縣) ,國民黨一改往年得票僅為民進黨5-6成的狀況,獲得票數與民進黨幾乎持平。細觀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盧秀燕等人此次在各選區的得票率,也可以發現他們都在民進黨曾佔優勢的農漁業選區獲得了勝利,盧秀燕在勞工和農民聚集的綠營票倉豐原區、大里區、太平區和烏日區都取得領先。韓國瑜也成功翻轉了小港區、前鎮區、鼓山區、大寮區、岡山區和美濃區等農漁業區。這一現象被島內媒體稱為 “農民起義”,認為民進黨忽視農漁民利益和兩岸關係惡化背景下農產品出口受阻,是導致這一轉變的重要因素。②從這次“總統”選舉來看,韓國瑜“民調很冷,民心很熱”,似乎反映出,這一轉變仍在進行中。雖然我們尚不能就此認定農漁民徹底拋棄民進黨,但是他們的支持開始鬆動、民進黨基本盤出現裂痕則是不爭的事實。

  二、國民黨基本盤也出現了分化重組的跡象

  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國民黨是一個以軍公教群體與農工階級相結合的政黨。在台灣民主化轉型時期,農工階級逐漸成為民進黨的支持者。此後,國民黨日益成為一個以知識精英和經濟精英所主導的政黨,其中下層的支持者基本上是由地方派系來經營。這些構成了國民黨的基本盤。但是從2016年開始,國民黨的支持者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一個變化是中小型地方派系的搖擺性在增加。長期以來,地方派系是國民黨維持基本盤的重要依靠力量。但地方派系是以選舉利益最大化為最高目標,對統“獨”問題缺乏明確立場。這就決定了地方派系與國民黨的結盟主要是利益結盟。特別是鄉鎮、村里層級的中小型地方派系,因生存壓力而表現出搖擺性。2016年“大選”時蔡英文優勢明顯,有數十名地方派系政治人物轉向民進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氣氛對國民黨有利,一些地方派系又轉向國民黨。雖然目前,地方派系在國民黨內的地位達到了2000年以來的最高峰③,但雙方的關係已鬆動。如果未來選情對國民黨不利,一些中小型地方派系還會再次搖擺。

  另外一個變化是一些國民黨的傳統支持者對兩岸交流的態度出現了一些變動。例如,專業人士(甚至也包括半專業人士)階層一直是兩岸交流的受益者,也支持兩岸交流,並長期支持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但是近兩年,他們對兩岸交流是否應該繼續深化並走向相互融合,持保留態度。2018 年“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之所以能在桃園、基隆、新竹市等“藍大於綠”的地方連任,固然有鄭文燦、林右昌、林智堅等人淡化藍綠色彩的原因,這三個縣市專業人士較為集中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未來不排除這個階層逐漸由“藍”轉“綠”。果真如此,那麼國民黨的基本盤也將發生分化裂解。

  三、中性選民的訴求日益多元化

  自2000年台灣發生首次政黨輪替之後,藍綠兩黨都曾“完全執政”,但台灣民眾很難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政黨政治給社會良性發展帶來的好處,選民對於政黨的冷漠和不滿情緒與日俱增。④近年來,一些民調數據都顯示,“中間遊移選民”群體的數量不斷擴大。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兩大政黨在縣市長層次以下的領域,影響力明顯下降。⑤

  我們一般認為,“中間遊移選民”是一些經濟理性選民,他們會根據各個政黨的政策主張來決定自己的投票取向。但實際上,被歸為“中性選民”的群體其內部差異性遠遠大於同質性。例如,以柯文哲為代表的所謂 “白色力量”,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⑥其支持者純粹是出於對藍綠政黨的不滿,而並沒有統一的訴求。在這次“總統”選舉中,“第三勢力”一度呼聲很高,但是最後仍無法協調出一組人馬出來競選。表面上看,是因為相關政治人物各有盤算,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他們的支持者嚴重分裂、缺乏共識、無法並肩戰鬥。

  台灣青年群體訴求的多元化更為顯著。從社會人口結構看,目前台灣 20-39 歲的青年人有 676萬,占選民總數的 35%,可以說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但是這些台灣青年大多沒有明確的政黨認同,且政治態度非常不穩定。例如,在2016年大選時,台灣青年受政治和經濟“安全”以及個人生存發展問題的影響,大多支持蔡英文。但是蔡英文並沒有給他們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未來。所以,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很多青年選民用選票來教訓民進黨。這次“總統”選舉,受香港問題等因素影響,一些年輕人又轉向民進黨,重新支持蔡英文。而且青年的政治訴求也非常多元。有的秉持“小確幸”價值觀,有的則看重“同婚”議題。甚至是對於青年普遍關心的收入、就業和發展問題,其立場也有不同,有些認為應該積極投入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中,也有的受世界性的反體制浪潮的影響,訴求反全球化、反權威、反精英。所以,台灣青年雖然被視為一個群體,但是這個群體是高度碎片化的。

  四、互聯網加劇了政治版圖的裂解

  長期以來,台灣政治板塊主要以藍綠(或統“獨”)來劃分。過去台灣內部也存在階級問題、貧富矛盾和其他一些議題,但一到“總統”選舉,受政黨的強力意識形態動員,階級、貧富分化等議題往往讓位於統“獨”議題,藍綠力量歸位。2014年柯文哲的崛起,也主要是吸引處在藍綠光譜中間的這部分選民,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台灣政治版圖劃分。雖然各界對藍綠惡鬥多有抱怨,但無可否認,藍綠兩黨在台灣社會中扮演了社會主幹的作用,能夠對社會進行基本的整合。但是隨著台灣政治版圖的碎片化,藍綠兩黨要整合台灣社會,難度急劇增加。

  特別是互聯網社交軟體的廣泛使用,使得不同的團體內部成員能迅速找到組織,形成同溫層。這樣,台灣社會就逐漸裂解成一個個“政治部落”。⑦不同部落在意識形態和社會經濟利益等方面的訴求更加複雜多樣。而民眾通常也祇是與同部落成員交流,而缺乏與外部溝通。結果部落內部的凝聚力越來越強,部落之間的對立也越來越強。

  這一狀況反映在選舉上,就表現為選舉結果越來越難以預測。一是選民的投票意願越來越低。因為投票意願低,哪些人去投票,哪些人不去投票,對選舉結果有直接影響。二是選民的投票意向越來越難捉模,選民的投票傾向是不穩定的,一個小的事件都可能引發選民的大幅轉向。三是發生突發事件的風險大幅提高,選民可能會在不同候選人之間擺來擺去,另外,由於隨著鐘擺的速度加快、力道加大,發生突發事件的風險也大幅提高。 

  五、政治版圖碎片化下藍綠兩大政黨的選戰戰略

  在民主化轉型初期,台灣藍綠政黨都靠國家認同和統“獨”意識形態來凝聚支持者。目前,台灣政治結構出現了重大變化,選民的政黨認同大幅下降,政治版圖碎片化。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無法像過去那樣依據強烈集體意識來進行選票動員。國民黨的“中華民國”訴求不會有效果,民進黨的“台獨”訴求也不會有效果。但是如果放棄意識形態,不去重新建構一套新的價值論述,不僅無法團結更多的政治部落,而且政黨本身都會出現“解組”的可能。

  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幹曾把社會關係的組合形式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機械團結”,以低度分工為基礎,以強烈集體意識為紐帶結成的社會;另一種是“有機團結”,以高度分工和廣泛的相互依賴為基礎構成的社會。

  按照塗爾幹的標準,台灣藍綠兩黨在民主化初期的選民動員基本上是一種“機械團結”。面對新的形勢,藍綠兩黨都需要採取新的策略,在政黨與支持者之間建立起“有機團結”。面對即將到來的2020年大選,藍綠兩大政黨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去鞏固基本盤,而是建立一套以意識形態和民生利益相統一的政策論述,把儘可能多的政治部落都納入其中,並讓他們看到在這個論述體系中可能獲得的利益。

  就目前的選舉動態看,蔡英文除了繼續鼓吹“安全”議題之外,也正在建構一套新的論述,這套論述的核心是台灣全面依附美國,不僅在政治、軍事上依附美國,在經濟和科技上也依附美國。通過依附體制,讓美國提供“安全”保護,也讓更多的產業領域建立與美國的合作機制,並獲得收益。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台美經濟合作(包括推動洽簽“雙邊投資協定”及“自由貿易協定”)將成為民進黨的主攻方向。對於國民黨和韓國瑜,最重要的問題是在“九二共識”下,提出更具體的兩岸政策論述,讓更多的團體都能從兩岸融合中受益。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一次台灣大選,已不僅是一次領導人的選擇,更是台灣未來發展道路的選擇:是選擇放棄大陸市場、全面依附美國,還是選擇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

  註釋:

  ①張文生:《2018 年底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評析》,《台灣研究》,2018 年第6 期。

  ② 林中威:《淺析2018年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現代台灣研究》,2018年第6期。

  ③陳詠江:《國民黨地方派系“衰而不亡”揭秘》,《現代台灣研究》,2019年第2期。

  ④朱希敏:《政黨競爭模式下台灣選舉政治的變化趨勢初探》,《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

  ⑤林岡 王曉笛:《“九合一”選舉及其對台灣政黨政治的影響》,《台灣研究》,2018年第6期。

  ⑥殷俊,馬春暖:《可持續的兩黨主導:台灣地區政黨體系演變的趨勢》,《台灣研究集刊》,2019年第1期。

  ⑦蔡美兒(Amy Chua)的概念。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1月號,總第265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