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理性看統一核算後的經濟數據
http://www.CRNTT.com   2020-03-03 09:01:11


  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自1月下旬以來,各省區市陸續發布了依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調整的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數據,以及按照統一核算口徑核算的2019年相應數據。有媒體注意到,2018年的數據調整後,一些地區的經濟總量與調整前差異較大,上調或下調幅度達到兩位數。

  經濟日報發表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潘璠文章表示,經濟普查是列入中國周期性普查制度的一項重要普查,也是普查制度中與經濟總量關係最為緊密的一項普查。由於經濟普查將平時沒有以全面統計調查方法加以統計的第二、第三產業單位“一網打盡”,所以普查後調整全國和各地的經濟總量是一個“規定動作”。

  此次調整數據還有一個特殊背景,即地區生產總值全國統一核算改革。作為一個反映一定時期、一定區域內新創造價值的綜合性指標,GDP要經過一個複雜的核算過程。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總量龐大,地方黨委、政府肩負著發展地方經濟的使命,多年來我們將GDP核算到第二級甚至第三級。由此,出現了下一級相加長期大於上一級的狀況。過去查處的一些統計違法案件也揭示,統計工作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弄虛作假問題。

  2017年6月份中央深改組第36次會議通過了《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方案》,明確實施地區生產總值核算下算一級,由國家統計局對省級數據統一核算。以2018年12月31日為時點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恰為實行統一核算改革提供了重要且關鍵的契機。在普查結束之後,按照經濟普查慣例和核算改革方案,調整2018年全國和各省區市經濟總量,並在此基礎上確定2019年的初步數據,可謂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文章指出,在完成經濟普查的基礎上,調整數據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其意義並不僅僅在於解決省級數據相加大於全國數據的問題,更在於依照一個統一的口徑和標準,更加科學和精准地確定各地經濟總量及結構,分析各地經濟在全國整體經濟中的地位及彼此間的聯繫、影響,判斷和認清各地經濟發展進程中的趨勢、特點和問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準確可靠的數據支持。

  要理性看待統一核算後的數據調整。GDP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確實能反映一定的問題,但也不能單純依靠GDP來分析經濟形勢。統一核算解決了此前可能存在的重複統計問題。但是,一個大型法人單位由所在地統計,其下屬分散在不同地區的生產經營單位,也會對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更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各省級行政區劃地域面積不同、人口規模不同,經濟總量並不具有很強的可比性。且各地地理位置不同、資源禀賦不同、功能定位不同,即使計算人均指標,也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因此,需要統籌考慮,堅持全國一盤棋的思想。

  文章提出,各地黨委政府應提高政治站位,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以科學和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待統一核算後的本地數據,不簡單以GDP論英雄。當下,要努力實現疫情防控、復工複產兩不誤。著眼長遠,應把工作重點放到積極推動地方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做好全年各項工作上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