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加快發展新基建新服務
http://www.CRNTT.com   2020-04-10 08:59:03


  中評社北京4月10日電/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但綜合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把中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人民日報發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馬相東、王躍生文章表示,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和特點、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進程、應對疫情衝擊的現實要求看,應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採取總量政策促進需求增長的同時,還要採取結構性政策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推動生產方式加快轉變。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快發展新基建、新服務。

  文章分析,當前,一些新產業呈現廣闊發展空間,一些新需求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這些新產業、新需求大多與新基建、新服務相關。比如,更高速的5G通信、萬物互聯的物聯網、在各場景廣泛應用的人工智能、快速便捷的城際交通網絡、醫療基礎設施、康養產業、電子商務、網上購物、在線教育、在線遊戲等。對於這些產業和服務,社會有著巨大需求,也是產業轉型升級和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在這次疫情中,大多數商業服務企業受到較大衝擊,但電子商務、網上教育、網絡遊戲行業等逆勢大幅增長,而這些行業又與高速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密不可分。可見,新基建與新服務是緊密相連的,發展新基建有助於發展新服務,而發展新服務必然要求發展新基建。

  從短期來看,發展新基建、新服務能夠實實在在地促進經濟增長,有利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加快發展新基建、新服務符合服務業比重不斷提高且生產性服務業與高端服務業率先增長的發展規律,能夠把擴大需求與改善供給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新基建、新服務,既能在短期內增加社會總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又能促進新產業發展,改善供給結構,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從而實現促進經濟增長和改善供給結構的雙重目標。

  從長期來看,發展新基建、新服務能夠夯實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基礎。新基建、新服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短板,也是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希望所在。當前,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一些傳統產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而一些代表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新產業、新需求則嶄露頭角,具有廣闊發展空間和巨大發展潛力。這些新產業的發展,需要新基建、新服務的有力支撐。同時,新基建、新服務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滲透,還有助於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文章指出,發展新基建、新服務,需要樹立開放思維,促進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合作。雖然中國在5G網絡、人工智能、特高壓輸電、高速軌道交通、網上購物、在線教育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但許多基礎技術、上游元器件製造等還依賴國外技術和企業。還應看到,中國企業在經營模式、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同一些發達國家企業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應當認識到,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發展新基建、新服務,需要加強同其他國家的合作。當然,開放絕非僅僅局限於對外開放,還包括對內開放。應加大規則等制度型開放力度,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努力形成推動新基建、新服務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合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