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李勤餘:“污名化”無助於遏制病毒
http://www.CRNTT.com   2020-04-12 00:06:01


  中評社北京4月12日電/澎湃新聞11日評論,世界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道歉了。近日,在社論《停止新冠病毒的污名化》中,《自然》坦承,先前其將新冠病毒與中國武漢聯繫在一起的做法是錯誤的。

  誠懇的道歉,對得起《自然》在學術圈內享有的聲譽,也再一次提醒我們,病毒的起源以及命名,應該是一個科學問題。但是,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怎麼就變得複雜起來了?

  語言,表面上看只是交流的工具,但敘述什麼、怎麼敘述,每一步的選擇當然都是有意味的。因此,我們必須明白,世人在討論病毒命名的時候,到底在討論什麼?

  從科學角度看,疫情“大流行”的事實,說明病毒可能和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有關。但通過語言遊戲,把病毒名稱強加在特定對象上,就可以用看似客觀的敘述形式掩蓋實質上並不客觀的敘述目的。

  “污名化”帶來的危害,比如歧視、排外,大家有目共睹。但它的意義,還不止於此。一旦“掌握”了命名權、描述權,就擁有了對這場疫情的話語權。可想而知,毫無道理的“甩鍋”“抹黑”,也會隨之而來。
  
  說到底,如何去敘述、評價疫情的問題,是無法用語言遊戲去解答的。既然抗擊疫情靠的是科學手段,我們對病毒的描述,也必須回到科學層面上來。《自然》期刊,已經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拒絕先入為主、混淆視聽,必須讓科學的回歸科學。

  事實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實際行動遠比語言遊戲有說服力。中國遏制了疫情的蔓延,為挽救每一條生命竭盡全力。而任由個體的微弱力量去面對自然法則的“群體免疫”以及類似策略,則讓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發出“被拋棄”的悲鳴。這一現象,是任何語言遊戲都無法掩蓋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