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科技添柴 “非接觸經濟”升溫
http://www.CRNTT.com   2020-04-16 16:27:35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評社北京4月16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疫情之下,“非接觸”的需求愈發強烈。小到點外賣、上網課、雲辦公,大到公共場所的測溫、征稅等政務的辦理、制造企業的無人生產……一系列“非接觸式”的場景和應用,推動了“非接觸經濟”的升溫,讓相關產業的數字化升級發展火了一把。

  場景廣泛 行業發展領跑

  4月12日上午,在北京市一家盒馬鮮生超市,等候進入商場的顧客依次在電子屏前“刷臉”,體溫實時顯示在屏幕上——疫情期間,在火車站、機場、商場等人群聚集場所,由各類測溫機器人進行的“非配合式體溫測試”已經成為常態。

  所謂非配合式體溫測試,實際上是通過熱成像技術實現的。只要有人從攝像頭區域經過,即便戴著口罩,也能精確檢測體溫。這種非接觸式服務,既為大流量人群的疫情防控提供了解決方案,也可有效預防人工檢測存在的各類隱患。除了測溫,此類機器人還能够通過人臉識別等技術,實現人群的動態管理。

  事實上,“非接觸”的升溫,不只體現在疫情防控第一綫。自疫情發生以來,智能配送、遠程辦公、互聯網醫療、在綫教育等行業均得益於非接觸的需求,迎來爆發性增長的良機。

  在配送環節,非接觸的用武之地同樣廣闊。國家郵政局近日表示,將積極推廣智能快件箱等模式,盡可能減少人員接觸,最大限度保護一綫員工和消費者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

  京東物流集團首席科學家孔旗介紹,疫情期間,包括京東在內的很多公司,積極響應“科技抗疫”號召,啓動了各項智能科技的應急保障措施,無人配送車和無人機等無人科技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月6日,京東物流自主研發的智能配送機器人穿過武漢街頭,將醫療物資送達武漢第九醫院。在武漢之外,長沙、貴陽、呼和浩特的京東智能配送站也在持續通過配送機器人為周邊社區服務。

  在疫情中受挫的餐飲行業,也因更智能和更安全的外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複蘇。采用智能取餐櫃等方式取送外賣,成為“無接觸經濟”爆發下的服務新標配。

  日前,美團外賣在武漢、北京、上海等地分批投放了千餘台智能取餐櫃。取餐櫃內部設有紫外綫消毒和保溫功能,不僅能够做到點對點的精准投送,衛生安全也更有保障。智能取餐櫃與平台後台數據打通,可提升整個外賣平台的運行效率。

  非常時期的龐大需求,也讓遠程辦公等新模式進入上升期。根據第一財經聯合釘釘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在綫辦公市場規模近年來保持穩步增長,今年受疫情影響,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00億元。面對市場機遇,各企業紛紛跑馬圈地,相繼免費開放遠程辦公資源。

  在疫情蔓延全球的背景下,中國發展非接觸式經濟的成果和經驗,也啓發和推動了全球的需求。近日,聯合國在紐約總部宣布騰訊公司成為其全球合作夥伴,為聯合國成立75周年提供全面技術方案,并將通過騰訊會議、企業微信和騰訊同傳在綫舉辦數千場會議活動。

  專家分析,目前我國非接觸式服務行業的發展水平處於全球先進水平。在移動支付、電子政務、遠程辦公、電子商務、智慧物流、共享交通、在綫教育、遠程醫療等領域,中國均有普及程度高、業務模式較為成熟的產品。此外,在裝備制造水平方面,中國擁有強大的機器人產業、可穿戴設備產業、智能裝備產業、數字經濟產業等高新技術制造業。

  供需兩旺 助力經濟升級

  非接觸經濟,是基於人與人或人與物接觸有限或沒有接觸的經濟。研究顯示,2003年發生的非典疫情催生了第一次非接觸經濟的熱潮,帶動了以電商為代表的非接觸經濟發展。而非接觸經濟在2020年的爆發,則是依賴於5G、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一系列新興科技手段,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方面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覆蓋。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胡思佳認為,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5G以及智能物聯等新型技術是數字經濟的技術基石,也是實現非接觸經濟的技術載體。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接觸經濟不僅是國家應對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的重要助力,更是基於新技術和新需求的新型經濟形式,對於我國整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深圳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胡濤指出,非接觸經濟涵蓋了信息產品、貨幣金融、貨物物流等服務,有望成為新興產業的又一個風口。從需求側看,全球對非接觸式服務及裝備制造有巨大潛在需求;從供給側看,信息技術、機械控制技術、材料科學正在快速進步,滿足需求的能力越來越強。

  面對非接觸經濟的熱潮,相關部門和各地政府部門也推出相關舉措,鼓勵非接觸經濟發展。

  國家稅務總局納稅服務司負責人韓國榮在日前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針對疫情,稅務部門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稅收大數據,推行非接觸式辦稅繳費。目前稅務部門已發布185項網上辦稅繳費事項清單,今年年底將達到200項左右,實現更多稅費業務從實體辦稅服務廳向網上轉,提高“非接觸”比例。

  近日,上海市提出加快發展在綫經濟、到家經濟、非接觸式經濟等新經濟新產業。據了解,得益於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的逐步應用以及智能工廠建設的推廣,上海在智能制造領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例如,上汽通用金橋工廠無人車間在疫情期間運用“黑燈工廠”“智慧物流”等智能制造手段,實現非接觸制造。無人生產綫始終“不掉綫”,在防控阻擊疫情的同時,打好了穩產、高產的守衛戰。

  制定規範 滿足應用需求

  疫情創造的非接觸需求,改變了民衆的消費方式。以非接觸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能否延續發展勢頭,成為培育新動能、構築新優勢、搶占產業制高點的著力點?

  業界普遍認為,此次疫情暴露出部分行業和企業過度依賴綫下服務模式的局限性、敏感性和脆弱性,激勵更多市場主體塑造綫上化、數字化服務能力。多名專家指出,“無接觸經濟”的多項環節已具備技術基礎。隨著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新基建”興起帶來的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非接觸經濟在未來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例如,在消費行業,社區零售和“無接觸零售”迎來風口。無人貨架、無人超市、智能取餐櫃、智能快遞櫃等無人零售模式再次火爆。在支付行業,無接觸支付需求激增,綫下場景對“無接觸支付”的需求將迎來新的高潮。

  胡濤指出,大力發展非接觸式經濟,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歷史機遇。在打贏這場防疫攻堅戰的時機,中國應當趁勢大力推進非接觸式經濟,運用制造業優勢,大力發展非接觸式服務業,迅速搶占產業制高點。

  但值得注意的,不少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對非接觸經濟和服務的重視程度還不够,缺少國家、行業的發展規劃和標准規範,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還無法完全滿足應用需求。

  胡思佳認為,當前數字技術在中國各地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非接觸經濟的實現仍然面臨困難,企業缺乏向綫上轉型能力。因此,應當進一步加強數字技術的研發和數字基礎設施的普及,進一步降低數字技術應用的成本,縮小不同地區經濟數字化水平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在綫教育與醫療、電子政務等領域將因數字化轉型而更多獲益,有助於實現各項公共服務的數字化,滿足民衆對於醫療和教育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