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全球產業鏈的路在何方?
http://www.CRNTT.com   2020-05-21 07:33:28


  中評社北京5月21日電/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再度延長對華為臨時許可的同時,要求即使芯片本身不是美國開發設計,但只要外國公司使用了美國芯片製造設備,就必須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才能向華為及其附屬公司提供芯片。此舉再次引發市場投資者對於全球供應鏈問題的關注。在此我們不禁要問,回顧過去,全球產業鏈對中國經濟的意義何在?環顧四周,中國當前進一步融入全球產業鏈面臨怎樣的國際環境?反躬自省,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產業鏈的優勢和不足有哪些?展望未來,中國經濟下一步融入全球產業鏈的目標是什麼,路在何方?

  一、回望來時路:中國通過融入全球產業鏈成為“世界工廠”

  我們在《正確評估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所處的地位-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資產系列報告四》中提出,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過去20年中,通過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分工體系,由初級製造國升級到先進製造和服務國。與美國、德國、日本並列,在當前全球產業鏈三大中心之中位居其一,是世界工廠,在全球製造業增加值中占比高達25%。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前向和後向參與度都比較高,居於產業鏈的樞紐位置。我們強調,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獲得今日的成就,堅定對外開放和融入全球產業鏈及分工體系至關重要。未來,中國經濟要想進一步成功轉型升級,仍應將深入融入全球產業鏈作為突破口,這一點不應動搖。

  二、環顧四野:中國當前面臨的國際環境有危也有機

  我們在《中國全球產業鏈地位所面臨的八個挑戰-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資產系列報告二》中分析,中國全球產業鏈地位所處的國際環境目前面臨以下危險:一是,本次新冠疫情引發產業鏈從中國外遷的憂思;二是,政治壓力和中美貿易摩擦直接加劇產業鏈從中國外遷的風險;三是,印度和越南等鄰近國家積極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國際投資者;四是,2016年以來,國際直接投資陷入低迷期,我們面臨不利的直接投資和供應鏈國際金融環境。

  不過,危中有機,也應看到當前全球國際環境的變化也帶來以下機遇:

  1、全球產業鏈中斷恐慌帶來的備份需求。新冠疫情導致部分全球產業鏈短期中斷,造成嚴重損失。可以預期,疫情過後,為避免此類損失,各個產業鏈條將更重視供應鏈的彈性,將選擇更多的供應商作為備份。這樣的變化一方面可能對中國現有的產業鏈帶來一定分流的負面影響。但另一方面,中國也要做好迎接原本主要在歐洲產業鏈中心和北美中心布局的部分產業的轉移需求,例如汽車整車、醫療器械等精密儀器、藥品為代表的化工制劑等高端製造產業乃至一部分先進服務業。這些產業恰恰符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

  2、全球最終需求來源地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市場遷移帶來的機會。據麥肯錫估計,到2025年,新興市場將消耗全球近三分之二的制成品,其中汽車,建築產品和機械等產品將占據主導地位。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是全球主要的消費群體之一。預計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將占全球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其中除中國外印度、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將占全球消費量的35%。未來,堅持“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加強與重要新興市場的經濟、貿易和對外投資聯繫尤為重要。

  3、貨物貿易全球產業鏈的停滯和服務貿易全球產業鏈的興起。麥肯錫的統計表明,過去10年服務貿易的增速比貨物貿易快60%以上,一些子行業比如電信和IT服務,商業服務和知識產權收費等的增速更是快2到3倍。數字技術革命帶來的商業機會,越來越多的自動化技術和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在製造業中使用,解放了更多勞動力。同時,服務流程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AI)和虛擬代理實現自動化,為服務貿易在全球的擴展提供可能。2005年至2017年,跨境帶寬量增長148倍,即時和低成本的數字通信降低了交易成本,帶來更多貨物貿易機會,也使得國際服務貿易得到發展。例如,5G的應用和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遠程醫療,遠程手術成為現實。

  4、全球產業鏈知識密集度上升和勞動力密集度下降趨勢帶來的機遇。當前,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對簡單重複的低端勞動力是一種替代,削弱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降低勞動力套利貿易的必要性。同時,全球產業鏈的知識密集度越來越高。研發和無形資產的資本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5%上升到2016年的13%,制藥和醫療設備行業的這一比重甚至高達80%。由於虛擬製造企業(專注於開發商品並將實際生產外包給合約商的企業)的崛起,商品生產的增加值占比下降,相應的,研發和設計等上游活動以及分銷、營銷和售後服務等下游活動創造的增加值占比上升。全球服務貿易產業鏈興起和知識密集度上升的大趨勢,恰與中國經濟當前的創新驅動轉型契合,實在是難得的機遇期,應牢牢抓住。

  5、全球產業鏈變“短”,全球性減弱,區域性增強。麥肯錫研究認為,自2013年以來,區域內商品貿易份額增加2.7個百分點,尤其是亞洲和歐盟國家。不過,在全球三大產業鏈中心中,亞洲區和歐盟區本身的區內貿易就非常強,過去數年只是強化了這一趨勢。未來中國應更為重視加強與亞洲區域內各國的經貿及投資合作,與此同時,中國仍應重視加強與北美產業鏈中心之間的生產、最終消費聯繫,並密切關注由於技術進步帶來的全球性服務貿易機會。

  6、逆全球化未成主流,日本和歐洲國家更支持全球化的主張。“德不孤,必有鄰”。在全球化的問題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更為支持全球化,反對逆全球化。中國應抓住時機,廣結善緣。

  三、反躬自省: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產業鏈的優勢和不足

  近期全球產業鏈問題是熱門話題,但我們認為有部分對中國優勢和不足的分析未跟上時代,未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造成一定的誤讀。僅舉一例,當我們在談論中國勞動力成本“偏高”時,其實這一事實本身是中國人均收入不斷提高,實現小康社會的結果,是同一個事實的兩面。更為重要的是,當我們在失去簡單的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同時,我們在獲得全球最大市場的新優勢。

  回顧過去,中國能夠在全球產業鏈中保持一席之地,1990年代依靠的是低的勞動力和資金成本,2000年代依靠的是積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勢,2010年代則主要依靠工程師紅利、科技創新和龐大的國內市場規模所產生的吸引力。有鑒於此,我們認為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產業鏈所具有的真正優勢包括:

  1、工程師紅利。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工程師在各個技術領域攻克諸多工程科技難題,在推動國家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防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科協於2016年加入《華盛頓協議》,我國工程類專業本科教育質量標準得到國際認可,目前每年工學類普通本科畢業生超過140萬人,工程師紅利已取代人口紅利,具備大量高素質和有秩序的工程師隊伍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2、積聚效應和規模經濟優勢。截止2018年,我國經濟技術開發區219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56個,海關特殊監管區135個,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19個。其中,全國156家國家級高新區分布在29省市,其中江蘇、山東和廣東三省高新區數量最多,分別為17家、13家和12家,合計占比26.92%。各種類型的開發區是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主戰場,在集聚創新資源、深化產業協同等方面對區域經濟發揮引擎作用。

  3、市場規模優勢。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上的競爭優勢,逐步由低勞動力和資金乃至環境成本轉換到積聚效應帶來的成本控制。現在看,巨大的市場規模應該是我們重要的一個優勢。例如,美國中國商會的調查顯示,企業一致認為中國消費增長和中產階級擴大是最重要的商業機會。應揚長避短,以市場吸引國際人才、技術和投資。

  4、數字經濟先發優勢。龐大人口數量帶來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應用領域的優勢和數字經濟優勢。

  5、中國的整體競爭力比較均衡,金融體系的效率有所提高。根據世界銀行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07年至2019年中國整體的競爭力排名有34位上升到28位,主要的改善是在金融系統的效率,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的應用、商業活力和制度層面。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