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香港政治發展“台灣化”現象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0-06-08 00:12:58


香港政治發展“台灣化”現象,成為影響香港形勢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外部因素。
  中評社╱題:香港政治發展“台灣化”現象思考 作者:黎鳴(香港),本刊特約撰述

  香港和台灣這兩個中國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地區,一直以來有著緊密的關係。近年來,香港社會政治發展呈現出與台灣相似的特點,台灣民主化帶來的政治亂象在香港浮現並愈演愈烈,同時台灣對香港介入滲透顯著增強,對香港的影響突顯。這種香港政治發展“台灣化”現象值得研究。

  一、香港政治發展“台灣化”的主要表現

  台灣於上世紀80年代實行“民主改革”以來,社會政治亂象叢生。香港回歸以來,特別是2014年“占中”後,由於反對派和激進勢力不斷杯葛、阻撓,香港社會政治發展步上台灣後塵,走向政治對立、社會撕裂,與內地誤解增多、隔閡加深。

  (一)政治結構演變。回歸後,香港出現許多政黨或類似政黨的團體,經過多年演變,形成所謂泛民主派與建制派兩大政治陣營,各陣營內還有不同派別。泛民主派政治力量主要包括民主黨、公民党、工黨、社民連、人民力量、香港眾志等,民主黨是最大政團。建制派政治力量主要包括民建聯、工聯會、新民黨、經民聯、自由黨等,以民建聯居首。這種政治結構與台灣藍綠兩大陣營及其內部結構類似。

  香港社會兩大陣營力量此消彼長。在過去多年立法會直接選舉中,泛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得票率基本穩定在6比4,但因泛民主派在功能界別選舉中沒有優勢,建制派保持了在立法會的優勢地位。近年香港政治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反對派力量發展較快,未來不排除在立法會的席次增加,甚至可能佔據多數。這種政治生態,與近年來台灣政治格局由“藍大於綠”轉變為“綠大於藍”相似。

  (二)民主政治發展。英國殖民時期,香港沒有實行民主政治。香港回歸後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享有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但反對派以“民主”之名行“亂港”之實,民主之路脫軌脫序。一方面,反對派以議會為主要戰場,加緊搶佔區議會、立法會席位,加大體制內“奪權”力度,通過拉布、立法會特權調查等手段攻擊特區政府,干擾和阻礙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在“占中”、修例風波中,以“政改”與“真普選”為主要訴求,吹捧台灣地區“總統”、“立委”和縣市長直接選舉制度。另一方面,激進分離勢力裹挾著民主政治向民粹政治發展,利用敏感議題,頻繁發起集會、遊行等街頭抗爭,開展所謂“公民抗命”。近年來,從“占中”的和平抗爭,發展到旺角的暴力抗爭,再發展到修例風波中的黑色暴亂,香港民主政治軌跡與台灣相似。台灣民進黨就是靠著街頭運動起家的,以街頭和議會兩條戰線對抗國民黨、通過選舉奪取執政權。

  (三)國家認同缺失。香港回歸後,由於未能有力導正國民教育,加上各種分離勢力鼓動“港獨”,在香港社會製造了極大思想混亂,港人存在嚴重的國家認同問題。一是英國殖民統治長達150餘年,香港社會的殖民情結一直存在。修例風波中,沖上街頭的多是被蠱惑的年輕學生,他們打著英國國旗,呼喚英國繼續統治。香港社會中不少精英至今懷有對英國人亦步亦趨的“港英餘孽”意識。台灣曾受日本殖民統治,社會普遍有“親日、媚日”心態,與香港同樣患有“殖民地政治後遺症”。二是香港曾與內地長期隔絕,港人在排斥內地的氛圍中成長,欠缺中國歷史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對內地及政治體制存在嚴重的誤解和偏見。台灣自割讓給日本後,與大陸分隔近百年,民眾接受的是“皇民化”教育和“反共”、“台獨”宣傳教育,對大陸和共產黨的認識偏見頗深。三是香港回歸後國民教育不到位,沒有形成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和話語體系。中國歷史從必修課中被剔除,憲法、基本法教育缺失,國家歷史和民族文化教育、宣傳不足,導致香港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國家觀念薄弱,國家認同低。在台灣,早從李登輝時期開始,在歷史、文化、教育等領域推行“去中國化”,向青少年灌輸以台灣為核心的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和“國家觀”,年輕人慘遭洗腦。

  (四)本土思潮變異。香港本土意識於上世紀70年代初步形成,主要是指對香港歷史、文化、環境等方面的關注,表現為“香港人”的身份意識。香港回歸後,隨著香港與內地關係發生變化,以及台灣民主政治和“台獨”發展對港“侵蝕”,激進本土勢力刻意挑撥和炒作,把“本土意識”導向排斥內地、“去中國化”的“本土分離主義”。激進本土勢力追求所謂香港“獨立政治實體”和推動“港獨”,主張採取無底線抗爭,支持“勇武抗暴”,先後策動了“光復元朗”、“旺角暴亂”等事件。修例風波中,打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旗號。香港“本土”變異、“港獨”竄起,與台灣綠營利用“本土”謀求“台獨”一脈相承。

  (五)“恐共拒中”心態。由於歷史的原因,香港社會一直存在“反共”的心態。隨著內地經濟迅速發展,兩地差距不斷縮小,加上兩地社會經濟融合帶來某些負面影響,部分港人仇共、反共、恐共心態加重,對中央和內地持漠視、排斥和反抗的態度立場。政治上,主張擺脫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否認“香港人”是“中國人”,叫嚷“中國人滾回中國去”。經濟上,反對兩地經濟融合,反自由行,反高鐵、反港珠澳大橋,抹黑“一地兩檢”。文化上,片面強調文化“本土化”,反對國民教育,醜化和封殺普通話、簡體字。2019年,反對派將修例風波操弄成“反送中運動”。在台灣,隨著大陸發展進步,台灣社會對兩地差距縮小的現實恐懼和不適感也表現得較為明顯。民進黨等“台獨”勢力阻隔兩岸交流融合,並持續推行“去中國化”,通過“反滲透法”,割裂兩岸關係發展。

  二、香港政治發展“台灣化”的主要原因

  香港政治發展之所以呈現“台灣化”的趨勢,與港台兩地社會制度相同、政治生態相似、歷史遭遇相近、兩地關係密切等客觀因素相關,更與香港、台灣和國外等多方勢力政治操弄脫不了關係。

  (一)香港反對派將台灣作為對抗中央、謀求分裂的效仿榜樣。台灣民主政治已有幾十年,“台獨”之路也早於“港獨”。台灣本土化過程中出現的“台獨”理念、街頭抗爭及民進黨藉“本土”推動“台獨”,對香港激進分離思潮冒起具有很強的示範和帶動效應。“港獨”勢力以民進黨和“台獨”勢力為師,搞公民運動、街頭運動;尋求“台獨”支持,藉“台獨”之手搞亂香港。2014年3月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當年9月香港反對派發起“占中”運動。“占中”運動得到“太陽花”學運骨幹直接技術指導,其組織、訴求及與政府對話節奏等各個環節,都與“太陽花”學運相似。在修例風波中,香港激進勢力接受“台獨”勢力提供的物質裝備和培訓,其暴力衝擊立法會的行徑,被視為“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的“翻版”。民進黨擅長打選戰,製造“奧步”取勝。每到台灣選舉時,香港反對派紛紛赴台觀選,學習民進黨的選舉手法。香港反對派在選舉中的把戲,很多出自於台灣。

  (二)台灣民進黨等“台獨”勢力將香港作為對抗大陸和抗拒統一的同盟。由於香港“一國兩制”實踐對於台灣社會具有示範性意義,島內一些政黨和“台獨”組織通過不同方式滲透香港,干預香港事務,與香港反對派和“港獨”勢力合流,意在將“明日的香港變成今天的台灣”。每逢香港回歸日,台灣當局總是要對“一國兩制”實踐說三道四。“占中”發生後,民進黨表態支持港人爭普選,並對“占中”下指導棋。在修例風波中,台灣執政當局利用香港事件攻擊抹黑“一國兩制”,誣稱“違反人權”、“破壞民主”,渲染“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和所謂“亡國感”,並從資金、物資、文宣、策略、人員培訓等方面聲援支持反對派,還公開為逃至台灣的暴徒提供政治庇護和協助。近年來香港政治亂局持續不斷,讓民進黨找到了藉香港問題“拒統謀獨”的著力點。

  (三)美國反華勢力將香港和台灣作為遏制中國的重要棋子。港台兩地歷史特殊,社會制度特殊,與內地差異和差距大,戰略價值重要。隨著中美戰略博弈持續加劇,香港和台灣在美國遏制中國戰略中的角色更加吃重。美國一直或明或暗插手干預香港事務,幕後支持和資助反中亂港勢力,推動“港獨”、“台獨”等敵對勢力糾合聯動,對內地進行滲透、破壞、顛覆活動,在香港推行“顏色革命”。美國對台灣的支持由來已久,近年來更加藉重民進黨對我牽制干擾。美國加大對香港和台灣的利用,給“港獨”、“台獨”加油打氣,客觀上助長了兩地敵對勢力抱團取暖、同流合污。

  三、香港政治發展“台灣化”的主要影響

  香港政治發展的“台灣化”之勢,增加了香港問題的複雜性,對推進“一國兩制”帶來嚴峻挑戰,對國家安全利益帶來衝擊影響。

  (一)“港獨”受到“台獨”加持,興風作浪風險升高。民進黨等“台獨”勢力與美國反華勢力介入香港事務,縱容支持香港反對勢力,無疑給香港反對派和“港獨”勢力注入一劑強心針,助長其分裂氣焰。香港反對派和“港獨”勢力可能持續奉行激進的“反中”路線,鼓吹分離思潮和“五大訴求”,繼續在街頭、校園和立法會興風作浪,提高與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對抗力度,對香港止暴制亂、恢復秩序製造更大困難。這不僅影響香港社會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而且直接挑戰國家主權和“一國兩制”實踐,使香港與內地間矛盾更加突顯。

  (二)“港獨”和“台獨”聯動及相互影響增強,危及國家安全利益。香港政治發展“台灣化”,必然加深港台兩地關聯與影響。台灣島內發生什麼事,必定波及香港;香港發生什麼事,必定引發台灣社會或政治勢力參與其中;內地發生什麼事,必定引發港台兩地同聲反應。在修例風波中,香港反對派、“港獨”分裂勢力與台灣民進黨等“台獨”分裂勢力互為犄角,遙相唱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進黨當局藉機製造兩岸對立,以疫謀“獨”,香港反對派則抹黑內地,挑撥兩地矛盾。為配合美國遏制中國、民進黨對抗大陸,及破壞香港“一國兩制”實踐,未來“台獨”、“港獨”勢力勾連互動會更加緊密熱絡,圖謀合作建立密切的“反中”、“抗中”同盟,不僅干擾香港政治,也破壞兩岸關係,增大了香港地區政治安全風險。

  (三)“一國兩制”遭汙名化,對港台兩地推行“一國兩制”更為不利。“台獨”分裂勢力及美國等反華勢力打“香港牌”,與“港獨”勢力沆瀣一氣,極力攻擊抹黑“一國兩制”及其實踐,煽動台灣民眾的“恐中”、“反中”情緒,對台灣民眾的“一國兩制”認同造成消極影響。在修例風波中,台灣重要政治人物均抨擊“一國兩制”,台灣社會“恐中”、“拒統”心態加重,對“一國兩制”接受度降低。同時,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受到影響。由於港台社會意識形態相近,“恐中反共”心理普遍,“一國兩制”在島內被嚴重“汙名化”,將不可避免動搖部分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對推進“一國兩制”帶來更多阻力。

  香港政治發展“台灣化”現象,成為影響香港形勢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外部因素。由於香港政治問題久拖不決,港人“恐共拒共”心理未有效化解,修例風波以來衝突和抗爭尚未停止,以及美國和台灣大打“香港牌”,未來香港政治發展“台灣化”現象還會延續,過去在台灣發生的很多情況和問題或許會在香港重演,港台兩地相互聯動及影響更加突顯,值得高度關注。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6月號,總第270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