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不可再錯失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20-06-13 08:06:38


  中評社北京6月13日電/2017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深化粵港澳合作,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制定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也是香港首次被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規劃。這標誌著新時代下香港與中國內地的區域關係、協作機制以及國家對香港的角色定位發生了重大變化。

  中國網發表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孫璐文章稱,香港既是改革開放的貢獻者,也是受益者。香港在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把握其中機會,提升和壯大自己的產業實力、經貿功能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香港回歸後,依照“一國兩制” 制度優勢及競爭優勢,國家將香港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將香港打造成國家“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平台,香港也抓住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成就了從輕工業城市,到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成功轉型升級。

  過去十幾年,香港經濟的增長呈現了不斷放緩的態勢,特別是近五年來,香港的營商環境惡化、競爭力減退、經濟增速持續下滑,2020年第一季度香港經濟更是陷入深度衰退。除了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之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香港的經濟發展、改革,國家對於香港的期待以及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往來被嚴重的“政治化”了,香港在持續的政治內耗中不斷錯失機遇。在《綱要》中,中央明確希望香港能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發揮獨特優勢,鞏固和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然而,中央這些對香港的厚望被香港的一些反對派扣上了陰謀論的帽子,大肆宣揚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將會令香港失去它的獨特性,也影響它在“一國兩制”框架內的自主性,令“一國兩制”名存實亡。這些負面因素嚴重干擾了香港經濟產業轉型、內地與香港的正常交往以及香港搭乘大灣區進行發展轉型的重大機遇。

  文章指出,“蘇州過後無艇搭”是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香港用這一粵語俗語,叮囑香港同胞珍惜機遇、抓住機遇。國家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藍圖就是香港擺脫困境而必須緊緊抓住的發展機遇。首先,金融服務業歷來是香港的一大優勢產業,通過多年的積澱,香港擁有廣泛的環球商業網絡、熟悉國際金融規則、良好的信譽、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國際上認可的專業人才,香港作為全球首要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應該繼續保持金融業“先行先試”優勢,成為大灣區與“一帶一路”對接的天然金融紐帶。其次,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綱要》指出,中央支持香港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信息及通訊技術、以及科學園與數碼港等建設。香港的高科技產業也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為了推進大灣區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香港應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優勢互補,實現協同發展。然後,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是香港進行 “再工業化”經濟轉型的重要機遇,近年來香港與珠三角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發生了逆轉,兩地間的分工形態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垂直式逐漸向水平式和混合式轉變,香港應從推動創新和增加科技研發入手,鼓勵研發成果商品化,以冀發展創科產業和高增值生產工序,進行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此外,香港還應努力打造成為大灣區乃至亞太區的航空服務中心,打造服務大灣區,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物流中心,以及鞏固香港作為大灣區與“一帶一路”尤其是海上絲路沿線國家之間貿易轉口港的功能等等。

  文章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部署,香港不能缺席。《綱要》提出的目標是到2022年的時候令粵港澳大灣區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35年形成一個“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目前,儘管仍存在種種挑戰和困難,但以創建優質生活圈和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穩步推進。經濟發展有其自身規律與周期,任何城市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會遇到挑戰,但機遇與挑戰並存,如果視野開闊、積極應對問題與挑戰,可能獲得重新發展的機遇。香港目前迫切需要集中精力解決經濟發展難題,盡快走出困境,香港各方要清楚地認識到香港經濟的高度開放性、“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以及對中國內地經濟和地緣政治的天然依賴性,應該以“一盤棋”的全局思維重新審視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比較優勢,努力發掘兩地產業合作的新契機,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在助推國家發展的同時,帶動自身重新騰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