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北京疫情啓示錄
http://www.CRNTT.com   2020-06-18 13:24:00


15日,在北京市豐台區新村街道的一處臨時核酸采樣點,工作人員在為進行核酸檢測的人員登記。(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6月18日電/最近,北京疫情出現“局部暴發”,中國社會的神經再次緊綳起來。海外也極為關注北京疫情是否會演變為“武漢2.0版”,從而影響全球防控信心。

  美國《僑報》6月15日載文《北京疫情啓示錄》,文章說,從6月11日發現初期病例至今,結合病例增長趨勢、北京反應速度、社會心理承受等觀察指標,輿論對北京疫情蔓延的擔憂趨緩。但這次“意外反彈”也讓中國人進一步領教了新冠病毒的狡猾與複雜,并在如何與新冠病毒長期共處方面給中國社會上了一課。

  第一,“後疫情時代”并不意味著天下太平,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鬥大的風。

  北京此前已經連續50多天沒有本地報告新增確診病例,社會解封程度已經接近疫情前水平,民衆開始享受難得的生活自由,這一切似乎給大家帶來病毒消失的幻覺。

  病毒并沒消失,只是在潛伏,一有機會就會竄出來。此番人流量大、空間密閉的農貿市場、批發市場成為暴發之地,表明高風險區域的防控常態化應該有別於社會一般意義上的防控常態化,分級防控、分級解封很有必要。

  另外,北京疫情的病毒基因測序發現來自歐洲方向,病毒被疑通過進口產品冷鏈輸入中國,也深化了社會對“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認識,即“外防輸入”不僅要“防人”,還要“防物”。

  俗話說,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鬥大的風,在“後疫情時代”,保持警戒、科學分級,監測并堵住可能的疫情 “窟窿”,是減少疫情反彈并蔓延的重中之重。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