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勞動者技能更新應對就業結構性失衡
http://www.CRNTT.com   2020-07-01 07:47:25


  中評社北京7月1日電/就業結構性失衡主要是技能供給的結構和數量與市場需求之間不匹配。要深化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改革教育體系與培訓體系;增加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同時,更好發揮新業態對就業的促進作用。

  當前,我國在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的同時,結構性失衡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就如何優化就業結構以更好地促進穩就業話題,日前,記者採訪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賴德勝教授。

  當前我國就業結構的特點

  賴德勝:就業結構有很多維度,比如產業結構、地區結構、技能結構等,它實際上取決於經濟結構。總結起來,我國當前的就業結構主要呈現出“四化”特點。

  第一,輕型化。近年來,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越來越高,體現出產業結構輕型化的特點,這也使就業結構逐漸輕型化。第三產業所占用的人均資本量比較低,據統計,第三產業每百萬元增加值吸納就業為8.1人,比第二產業高出1.6人。所以,吸納同樣數量就業,降速提質拓展的空間更大。

  第二,集中化。一方面,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聚集,2019年,全國就業人員7.7億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4億人,占比57%。另一方面,當前,每年新創造的就業崗位有三分之二在東南沿海,東南沿海已經成為創造就業崗位最多的地方,西部、東北地區勞動力不斷流向東南沿海,這也是地區結構集中化的表現。

  第三,扁平化。當前,中小企業吸納的就業人數已經占城鎮就業人口的80%,而中小企業的層級是比較少的,結構比較扁平。尤其是最近幾年,平台型就業作為一種新的就業形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平台型就業就是一種典型的扁平化就業。

  第四,高階化。一方面,高技能勞動者所占比重越來越高,表現在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高端裝備製造、人工智能等高技能型企業吸納的就業人數越來越多,這些企業所需的勞動者應具備更高的技術技能水平。

  技能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導致結構性失衡

  賴德勝:就業的結構性失衡反映的是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在結構上的不匹配,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市場上現有的大量勞動力並不是企業發展迫切需要的類型,通俗地講就是就業難與招工難並存。

  就業結構跟經濟結構是相關的。近年來,我國實現了從加工製造向智能製造、從技術跟隨向技術引領的轉變,這使社會快速增加對知識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很多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技術含量,提升產品品質。但在此過程中,勞動力的供給卻相對滯後,勞動者所掌握的專業知識技能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需的知識技能不匹配,需要有一個轉變技能結構以適應新的市場需求變化的過程。

  所以,就業結構性失衡主要是技能供給的結構和數量與市場需求之間不匹配。其根本原因是,需求結構的調整快於勞動力供給結構的調整。

  這種結構性失衡的影響從短期來看,主要是加大了就業壓力,增加失業風險;從長期來看,一方面,會使勞動力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導致產出下降。勞動力有閑置,同時,一些企業的發展因招不到合適勞動力而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現象長期存在,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也是不利的,對教育體系和培訓體系都會產生較大影響。

  應對就業結構性失衡的建議

  賴德勝:疫情給就業帶來很大壓力,也使經濟領域和就業領域的結構性失衡更加明顯。但同時,它也給我們採取適當措施來解決問題、實現更好發展提供了機會。應對就業結構性失衡問題,應採取以下幾點措施。

  第一,要深化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今年3月印發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和5月印發的《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是對衝疫情影響的兩個重要文件。
它們有一個根本相似之處就是,進一步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要盡快復工復產達產,實現保就業穩就業目標,必須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使每一個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這是根本之策。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