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全力增強農業生產經營穩健性
http://www.CRNTT.com   2020-07-12 07:55:52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當前,我國高度重視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健全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等相關工作,其實質在於升級構建穩健的農業產業鏈,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發揮“三農”壓艙石的重要作用。因此,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穩健性,對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重點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加快推動生產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升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抵禦風險能力。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分工協作為前提、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的一體化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聯盟,其能夠通過高度專業分工和穩定要素流動機制,降低農產品生產和交易成本,有效對抗市場風險。

  當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來襲時,許多農戶和農產品加工企業面臨信息不對稱問題,並導致要素流動不暢,難以及時獲取相關物資、找到市場銷路。儘管有關部門已經構建農產品產銷信息服務平台,促進產銷兩端緊密對接,上述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然而,加速建立常態化的產業融合和市場對接合作機制,將更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有關部門的工作效率、減少相關主體的經濟損失。實踐經驗表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上下游相互銜接配套的全產業鏈管理,實現單一產品購銷合作到多元要素融合共享的轉變,有利於各類主體形成穩定預期、提高交易效率。

  同時,在技術和規模方面具備領先優勢的龍頭企業,可通過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完善健全營銷網絡等,進一步提升聯合體的整體產銷經營效率,並將市場信息有效傳導至生產環節,解決農產品產銷兩端信息不對稱問題。在物資流、資金流、信息流高度統一的基礎上,各類主體將通過溝通協商機制,共同制定農產品產銷計劃,在收益分配環節計提風險保障金,守好風險底線形成“以豐補歉”約束機制。因此,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有助於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時,確保各類農用物資、生產資金、市場信息合理暢通有序流動,提升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抵禦風險能力。

  二是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環節的專業化程度,確保農產品安全供給。農業社會化服務是相關市場主體或公益組織,為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提供物資供應、田間管理、加工儲運、市場信息、金融保險等方面的服務。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農戶需要在有限時間和有限條件下,購置農用物資、調整種植結構並確保質量安全,在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源受限的條件下,農戶難以獨立完成疫情防控和生產協同開展的艱巨任務,迫切需要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介入和支持。在公共農業技術推廣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許多農戶難以充分吸收和靈活運用現代農業技術,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依靠長期的專業化分工形成技術優勢,熟練掌握工廠化育秧、植保無人機、水肥一體化等先進農業技術。同時,由於技術優勢的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專用性資產投資意願較高,傾向於購置性能優異的現代化農機設備,通過向農戶租賃農用機械、提供配套服務,能夠有效緩解規模化經營面臨的資金約束。

  此外,在以農機設備替代傳統勞動的過程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構建了相對完善的雇工服務和監管機制,一方面能夠極大緩解優質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能夠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供給。因此,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利於在發生公共危機事件時,依托專業技術團隊和農機配套服務,及時高效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為人民群眾共克難關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三是不斷推進流通模式創新,塑造線上線下雙軌協同的農產品流通機制。伴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興起,我國逐漸形成以農超對接為代表的新型流通模式,以解決傳統模式存在的流通環節偏多、產銷銜接不暢、質量安全不穩定等問題,顯著提高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和組織化程度。隨著網絡信息和冷鏈物流技術的發展,基於電子商務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能夠進一步縮短流通環節、節約流通成本、拓寬銷售渠道,並通過減少信息不對稱促進優質農產品的高效交易,全面提高了消費者獲取相關產品的便利性。

  當不確定性風險出現時,為著力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各地有關部門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穩產保供措施。特別是一些地區運用電商平台和新興媒體,加大滯銷農產品的網絡銷售力度,依托社區農產品銷售點將各類農產品組成套餐、量販銷售,開啟了訂單宅配、農社對接的營銷新模式。然而,在上述過程中,許多農戶和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有效運用電子商務進行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經驗相對欠缺,難以在有限時間、有限條件下,推進農商高效互聯、破除農產品滯銷難題。

  由此,應不斷推進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基於電子商務平台整合產銷信息,依靠傳統渠道主體完善物流體系,依托社區直銷網點實現精准配送,逐步形成線上線下雙軌協同的農產品流通機制,以保障在發生公共危機事件時,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價格穩定。同時,進一步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完善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建設,加強對農戶的電子商務技能培訓,以提升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網絡營銷的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蘇昕、劉昊龍(山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