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內循環需要縣域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20-08-08 08:36:25


  中評社北京8月8日電/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全國各省份GDP排名情況來看,在疫情衝擊下,那些最“抗跌”的省份,大多數也是縣域經濟保持勁健強盛發展態勢的省份;那些增長勢頭緩慢的省份,其縣域經濟大多也呈現出低迷萎縮的頽勢狀態。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內產品出口預期並不樂觀的情況下,縣域經濟對於打破國際市場低迷狀況、拓展我國廣闊農村市場、滿足廣大城鄉居民需求、促進鄉村和城市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穩步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布局內循環,縣域經濟將以其耐性強、韌性足、可持續性明顯、支撐性突出等優勢,為我國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騰出更廣闊空間。

  近年來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環渤海等一些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由於受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我國縣域經濟總體規模較小、發展質量較低、三產融合度較弱、規模化龍頭項目較少、縣域工業化發展滯後。

  經驗告訴我們,發展縣域經濟只有引進培育扶持具有潛在競爭優勢的企業項目,注重開發利用以本地資源禀賦為依托的產品,才能將自身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競爭優勢;只有以提高縣域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出發點,不斷賦予本地經濟具備超越其他地域的獨特能力,才能助推縣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所以,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基礎潛力在縣域,短板弱項在縣域,動能活力在縣域,優勢後勁也在縣域。要改變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可採取以下發展路徑:

  長期以來,我國縣域經濟主要以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為主,其產業產品一直處於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低端。這種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早已走到了盡頭,尤其是第二產業低端化、第三產業低級化的狀況更無法為縣域經濟快速發展賦能。唯有加快轉變縣域經濟發展方式,在轉變中拓展縣域經濟發展空間、提升縣域產業科技含量,進而推動縣域產業由資源導向型向市場導向型轉變。

  在後新冠疫情時期,國際國內一些中低端產業將進一步向中小城市等勞動力密集地區轉移和擴散,縣域經濟面臨著承接和吸納發達地區加工業的有利契機,因此需及早謀劃、科學部署和迅速實踐,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改善配套服務、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提高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使縣域經濟在新一輪發展競爭中實現超常規發展。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與杠杆,縣域經濟發展須臾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和扶助。但近些年來縣域經濟在一些地方似乎成了弱勢經濟,逐步被金融部門邊緣化,因而普遍存在著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融資累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地方需積極爭取金融部門的支持和服務,將資金合理配置到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之中,並協調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以金融促動縣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探索建立符合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劉金祥(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