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刻把握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精髓要義
http://www.CRNTT.com   2020-08-20 09:05:46


打造新發展格局,無疑是更強調“練好內功”,把更多更大的壓力給到了自己。但是,身處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日益增多的世界,中國有必要承接這樣的壓力,也有足夠的條件稀釋這樣的壓力。
  中評社北京8月20日電/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關口,站在兩個五年規劃交匯的時間節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我們黨將以怎樣的發展理念創新和格局調整、改革突破引領中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經濟日報發表署名鐘經文的評論文章文章稱,從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到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全國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討論;從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部署經濟工作,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總書記近幾個月來一再提及的全新命題,也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審時度勢給出的堅定答案,蘊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形勢發展變化的科學洞察和全面把握,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

  取於勢,明於變。把握自身命運,回應世界難題,中國確定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國內外輿論高度關注。這是我們主動推進的中長期經濟格局再定位,因時應勢達成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改革發展路線圖,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但是,也有一些人有意無意地作出割裂和片面的理解,將其誤讀為“經濟內部循環”“經濟內卷化”“關起門來自給自足”。從中可見,“新發展格局”雖然已成為關鍵詞,但對其精髓要義仍需深入一步加以認識、統一思想,這樣才能在實踐中把握好、落實好,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迎接更加光明的未來。

  一 中國經濟打贏“持久戰”的關鍵抉擇

  文章表示,理解“新發展格局”,首先要對傳統的市場資源“兩頭在外”參與國際大循環的方式作出研判。

  過去,我們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與發達國家的經濟互補性較強,形成了原料進口、國內加工生產、產品出口的外向型經濟模式,迅速組織起現代化商品生產,不僅有效提升了國內的生產效率、技術水平、管理理念、勞動者收入,而且大量“中國製造”的出口使得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緊密聯繫,構建了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培育了繁榮開放的全球大市場。“兩頭在外”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點必須充分肯定。

  於今,“兩頭在外”也遇上了一些難以化解的問題。先從內部環境看,當初不少國內企業的“第一桶金”來自於“兩頭在外”模式,但推進之中漸漸發現,在價值鏈“微笑曲線”上,由於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多數製造業企業只是別人的“組裝車間”和“加工基地”,拿著中間微薄加工費,付出巨大能源消耗和環境成本,而豐厚的利潤都被兩端的研發和銷售拿走了,這種方式顯然越來越難以為繼。再從外部環境看,近幾年一些國家掀起的逆全球化潮流下,不穩定和不確定的因素明顯增多,尤其是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全球經濟陷入衰退,跨國貿易投資大幅萎縮。可以預計,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盛行,很有可能使“兩頭在外”變成“兩頭夾擊”,衝擊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和安全,進而對經濟發展自主權造成嚴重威脅。

  歷經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勞動力仍然豐富,且人才優勢凸顯,同時資金供給相對充裕、科技創新有了長足進步、中等收入階層壯大、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立足當前的比較優勢,趨利避害把握主動,調整格局勢在必行。

  理解“新發展格局”,更要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進行原文原意、原汁原味的完整解讀。

  一是明確主體。經濟循環覆蓋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流通和分配是中間連接的“橋梁”。明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要著力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以滿足國內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的市場,既是擁有全球最大人口規模、最大中等收入階層規模的市場,也是多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形成的全國統一市場,具有無可比擬的潛力和廣闊的成長空間。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將為中國經濟發展增添無窮動力。

  二是把握整體。中國經濟無論成長到什麼階段,都要在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和搏擊。“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意味著我們首先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以國內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進而在發揮國內市場優勢的基礎上,繼續推動與各國的分工合作、互利共贏,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是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負責任之舉,體現了中國應對風險挑戰的信心和底氣,彰顯了中國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智慧和擔當。

  三是理念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是塑造新發展格局的先導。

  五大理念把改革發展著力點釐清了,把發展重大問題梳理出來了,能否牢固樹立並貫徹落實,是衡量新發展格局的標尺。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發展格局,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深厚根基、開辟寬闊道路。為此,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必須持之以恒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只有把新發展理念落實到位,才能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推進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新發展理念與新發展格局辯證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四是主動推進。新發展格局,從今年5月提出“逐步形成”,到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經濟工作時提出“加快形成”,一詞之易,不僅體現了緊迫性,也體現了主動性。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影響的深度、廣度前所未有,整個人類社會都在應對、進行著長期防控的準備,一些西方國家已經做出相應戰略調整,打造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的經濟社會秩序。中國是疫情防控得力的優等生,經濟復甦速度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面對遠未結束的疫情和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諸如防範疫情輸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斷風險、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全球經濟深度衰退等,都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叠加中美經貿摩擦和全球化逆流等因素,應對中長期風險挑戰的任務更顯艱巨。對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發展和安全,充分把握外部環境的“變”與國內經濟基本盤保持穩定的“不變”,擘畫了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藍圖。不管外面刮風下雨,唯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立足自身、深遠謀劃、主動調整,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由此可見,新發展格局不是有內無外,也不是有外無內;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等於只要國內大循環,絕不是關起門來搞封閉運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是因為兩者包含著相互滲透的供給側和需求側,包含著深度耦合的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各有側重、缺一不可。

  至於對“新發展格局”的關注和討論,我們贊同嚴謹的學術態度,贊同深入的調查研究,絕不贊同玩概念、炒說法、盲目對比的做法。至於那些“經濟內部循環”“經濟內卷化”“關起門來自給自足”的觀點,不過是理解不當的猜測和有失偏頗的臆想。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個國家分工合作、互利共贏仍是長期趨勢,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的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二 向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要動力

  文章分析,打造新發展格局,無疑是更強調“練好內功”,把更多更大的壓力給到了自己。但是,身處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日益增多的世界,中國有必要承接這樣的壓力,也有足夠的條件稀釋這樣的壓力。

  因為,我們有基礎有底氣——

  今天的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擁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雖然傳統低成本優勢有所削弱,但新的發展優勢在加速崛起,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提供支撐。

  不僅如此,35.8萬億元的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穩居世界第二位;13.19億的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占全球網民總數的32.17%;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明顯加快,基於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今天的中國勢頭迅猛,是打造新發展格局的信心所在、定力所在。

  因為,我們有機遇有辦法——

  今天的世界,雖然經濟全球化遭遇干擾,但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我們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謀求自身發展,攜手應對挑戰。疫情之下,巴斯夫、寶馬、大眾集團等眾多企業持續擴大在華投資,中國商務部調查顯示99.1%的外資企業願意繼續在華投資經營……這些進一步印證,中國市場對外資企業依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我們完全有能力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

  用好基礎、鼓足底氣、抓住機遇、落地辦法,都需要有效的抓手。被習近平總書記看作“重要法寶”“關鍵一招”的改革開放,就是這個有效的抓手。

  得益於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中華民族、中國人民走到了今天的高度。當下,打造新發展格局,依然需要用改革開放的辦法破局,以更深層次的改革為主攻方向,以更高水平的開放為強大支撐,培育新形勢下中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推動更深層次的改革,就要抓住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

  中國有著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但高質量商品和服務供給不足、不少環節還存在體制機制上的堵點,這是事實。著眼於此,一系列改革便可以鋪展開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