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多措並舉,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http://www.CRNTT.com   2020-09-07 08:55:11


  中評社北京9月7日電/“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啟之際,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應對國內國際環境變化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著眼於長遠戰略布局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深度謀劃。“十四五”時期是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極大不確定性,抓住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的機遇,立足國內經濟大循環,發揮內需先動優勢,以區域規模優勢帶動國內大循環主體,並以此為內驅動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補、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南方日報發表廣東工業大學經貿學院院長謝衛紅、博士曾慶鐸文章表示,發揮區域經濟的引擎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呈現開放合作程度加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效率與公平並重的新特點。牢牢把握這些重大戰略發展契機,並以此為經濟發動機,輻射進而帶動周邊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也是創新發展的示範區,珠三角的製造業、香港的金融業、澳門的旅遊休閑業各具優勢特色。帶動國內經濟大循環,需要以區域經濟的核心優勢為引擎,而發展區域經濟,則需要以區域中發展程度較高的中心城市為始點,通過交通線與周邊區域城市連接,帶動整個區域帶發展。隨著區域中心繁榮的穩步推進,強有力的中心經濟圈將帶動周邊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全國經濟提升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形成正向反饋效應。

  以區域經濟小循環為支點,圍繞區域協同發展做文章,逐步形成以區域小循環帶動國內大循環、國內大循環促進區域發展的良性互動。這就需要在區域內不斷鞏固傳統產業鏈的優勢,拓寬產業鏈的分支,注重產業鏈生態圈的優化調整,提升特色產業的地位,以國內區域經濟的規模優勢抓緊布局新興產業。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搭建產業鏈服務平台,加快產業鏈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從而賦予區域循環新動能,以區域動能推動區域周邊經濟一體化,依靠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撬動國內經濟大循環。

  文章指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內需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根本,也是動力源泉。擴大內需必須從消費和投資入手,著力激活消費,增加以“兩新一重”為代表的投資,形成以內需帶動內部大循環的新動能,進而形成以內部大循環引領外部循環、外部循環驅動內部循環的良性互補新格局。首先,收入是提振內需的根本。收入減少,內需就無從談起,因此,要大力健全就業的相關政策,鼓勵和促進就業,提高人均GDP水平。其次,要加速內需的循環。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優化作用,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加速產業結構的信息化、智能化升級。最後,內需循環和外需循環要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強調內需循環,並不意味著忽視外部循環,而是要利用好外需潛力,形成內需外需相互驅動的良性生態。

  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健康的產業鏈、優化的供應鏈將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新鮮的血液和能量。當前,全球疫情尚未消除,在疫情衝擊下,多數外向型企業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諸如企業訂單減少、資金周轉困難、人工成本增加等問題已然浮現,且其帶來的滯後影響效應仍在持續,產業鏈局部斷裂隨時出現,供應鏈融資困境持續未解,這給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帶來不少挑戰。如何破解產業鏈無法有效接續的症結?一方面,要以優惠貸款政策“補鏈”,以創業幫扶政策“擴鏈”,以產業鏈結構優化調整救治低效的“僵屍鏈”;另一方面,要注重恢復國際供應鏈,打通國內國際產業鏈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通道。只有疏通產業鏈供應鏈閉塞的堵點,連接相互需要的斷點,才能貢獻經濟的增長點。

  推動“一帶一路”與雙循環深度融合。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從理念到現實,從倡議到共識,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各有關國家積極響應,充分扮演了連接中外的橋梁、實現中外合作共贏局面的重要角色。“一帶一路”是全球最大的國際合作平台,將之打造成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甦之路,符合沿線各國人民切身利益。今年前5個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增長6%;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逆勢增長16%。中老鐵路、匈塞鐵路等項目穩步推進,大批暫時停工的項目及時復工復產。伴隨著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形勢的回暖企穩,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結合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持續加強戰略對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必將有利於促進中國與世界的進一步融合互動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