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面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
http://www.CRNTT.com   2020-09-22 08:13:14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中評社北京9月22日電/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全面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

  光明日報發表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石建勛文章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新發展格局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新發展格局強調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有助於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文章分析,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擴大內需的重要性,不是過去的簡單重複,而是要堅持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依靠科技創新,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形成更多新的增長極,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既要持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疏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的堵點、斷點,也要把握好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使新發展格局有持續、安全、高效、穩定的動力源和支撐面。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提升中國產業鏈體系質量、維護經濟安全的客觀需要。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實現發展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效益、安全相統一”。經濟安全突出反映在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安全上。長期以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處於中低端,產品的附加值不夠高,品牌效應不夠強,某些高科技產品和技術對供應鏈的依賴性強,隨時面臨被斷供“卡脖子”的風險,威脅著中國的產業和經濟安全。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構建自主、安全、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

  要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科技強國建設,加強協同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加快實現從代工到研發、從模仿到創新、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的轉變;要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尤其要利用我們全球最完備產業配套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的獨特優勢,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器”。

  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自我封閉”,而是要推進更高水平開放。關起門來搞“內循環”,只會導致“死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暢通內外循環、內外並重、內外相互促進,是新形勢下的更高水平開放發展布局。開放發展的重要內涵在於促進競爭、激發新動能。開放帶來的競爭與合作,對於更好地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保持內循環機體的活力和競爭力至關重要,這樣才能使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更加穩固。暢通內外循環是要將中國的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有機嵌入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之中,成為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增強不可替代性。

  只有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才能優化生產要素的跨國配置,擴大優質商品、服務的進口,進一步滿足國內的生產和消費需求,使國內大循環更加通暢,質量更高。為此,要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堅持進口與出口並重、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相互協調,增強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黏合度,逐步實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提升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促進與相關國家的交流與合作。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