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世界政經格局巨變與中國面臨的經貿發展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20-10-22 00:15:17


 
  在英美之外,全球範圍內的雙邊與多邊區域經濟整合仍在持續。在美國特朗普政府宣佈退出奧巴馬政府時主導推動的TPP後,日本安倍政府接手主導,在原TPP基礎上推動建立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關係協定),並於2018年12月30日正式生效。同時,日本—歐盟自由貿易協定(EPA)於2019年2月生效,美日自由貿易協定於2020年1月1日生效,美墨加自由貿易協定於2020年7月1日生效,越南--歐盟自由貿易協定於2020年8月1日正式生效。可見,全球範圍內的區域經濟整合並沒有停止,這些自由貿易協定以雙邊為主(美墨加自由貿易協定實際上也類似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其中,歷時8年的越南--歐盟自由貿易協定簽署生效後,越南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與歐盟建立自由貿易關係的新興市場國家。該協定規定生效後越南對歐盟出口71%的產品關稅、歐盟對越南出口65%的產品關稅,即刻豁免;越南與歐盟將用10年時間逐漸削減直到取消雙邊貿易中約99%的關稅〔7〕。同時,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在加速推進,印度退出後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有望在年底簽署;美國與歐盟、巴西、印度與澳大利亞等就新的自由貿易協定分別進行談判,英國脫歐後,美國也將與英國展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區域經濟整合雖然呈現雙邊與多邊共存共進態勢,不少成員是雙邊與多邊共同參與,但美國主導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及“毒丸條款”(“非市場經濟條款”)則很可能對全球自由貿易發展與區域經濟整合特別是中國參與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帶來巨大挑戰。以CPTPP為例,中國政府對加入CPTPP表達了積極看法,而加拿大與墨西哥是CPTPP成員,未來中國加入CPTPP可能會受到“毒丸條款”的干擾與限制。

  四是歷史與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引發新的經貿摩擦與爭議。許多國家或地區將經濟議題政治化,或將政治議題經濟手段化。中美經貿摩擦與對抗表面是經濟問題,即特朗普講的美國對華巨大貿易逆差與美國在對外貿易中的“吃虧論”,發起對華全面經濟圍堵,實際上是美國為了維護其世界霸權地位,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是要遏制中國的崛起。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及對伊朗全面禁運與泛化制裁,引發美國與歐洲盟友關係緊張,歐洲被迫建立新的與伊結算系統。特別是日韓因歷史與政治問題,即韓國政府堅持依法追究韓國被害勞工對二戰日本企業索賠案,日本安倍政府於2019年7月出台禁令,對出口韓國的聚醯亞胺、光阻劑與氟化氫等三大關鍵電子材料進行管制,引起日韓經貿制裁戰,進而惡化韓日關係。2020年7月29日,在韓國要求下WTO成立專案小組,開始調查日本對韓三種化學品的出口禁令,日韓經貿摩擦進入國際訴訟階段。另外,韓國法院向二戰中強徵韓國勞工索賠案被告方日本製鐵公司(原新日鐵住金公司)下達扣押在韓資產令,於當地時間即2020年8月4日零時完成公示並開始生效,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日本政府拒絕韓方變賣日企資產,稱“韓方此舉將引來嚴重後果”。可以預期,日韓關係將更緊張,經貿摩擦可能進一步升級。

  二、美國主導企圖重構“去中國”與“非中國”的二元國際經濟結構

  特朗普上台後的一個重要戰略舉措就是企圖推翻現行美國參與的多邊經濟合作體系,以重建“去中國”與“非中國”或針對中國的雙邊經濟體系,同時抵制WTO體系,核心就是將中國排除在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之外,以達到遏制中國的戰略目的。美國除退出或抵制多邊體制及建立有“毒丸條款”的雙邊國際經濟協議外,企圖瓦解有中國參與的現行多邊國際經濟體制,並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一)美國在多邊國際事務中極力排除中國

  國際社會有兩個重要經濟峰會平台。一個是G7峰會,一個是G20峰會。G20作為全球經濟治理主要平台,已取得廣泛共識。20世紀70年代,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與加拿大等7個工業化國家確立定期會晤機制,G7就此誕生,旨在對國際經濟、政治形勢進行政策協調,G7峰會成為主要工業國家會晤和政策計畫的重要機制。1997年,俄羅斯加入G7,G7變G8。2014年,烏克蘭危機暴發後,西方抵制俄羅斯,拒絕其參會,又恢復G7峰會。2020年,美國主辦G7峰會,特朗普又表示邀請韓國、俄羅斯、印度與澳大利亞四國參加在美國舉行的新一屆G7峰會,卻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排除在外,顯然是旨在排擠中國、圍堵中國。但近年日韓關係惡化,日本反對韓國參加,同時英國和加拿大則反對俄羅斯參加,對美國這一擴大G7峰會及遏制中國之舉帶來變數。但美國遏制中國之舉則不會停止,仍會持續在未來的相關國際大型機制或體系中排擠中國。

  (二)在美印太戰略下建立“去中”產業供應鏈的“可信賴夥伴聯盟”與日印澳籌建“供應鏈聯盟”,均旨在抗衡中國。為了全面遏制中國崛起,美國全力推動印太戰略,並在新的形勢下取得新進展。其中一個重要戰略考慮是遊說與爭取澳大利亞、日本、印度、新西蘭、韓國與越南等結盟,建立所謂“可信賴夥伴聯盟”,從經濟與科技方面遏制中國經濟發展。據台灣經濟學界估算,這一聯盟經濟規模達33萬億美元〔8〕。同時,同屬印太戰略核心成員的日印澳正在籌建“供應鏈聯盟”,負責貿易和商務的部長將在近期舉行一次正式會談,尋求制定一項“供應鏈彈性倡議”,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最初倡議者日本還提出一個雙重目標計畫,即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使印太地區成為“強大的經濟動力”,同時在夥伴國家之間建立供應鏈互補關係〔9〕。

  (三)在國際海底電纜建設中排除中國企業。美國阻撓太平洋光纜聯接香港與中國內地。目前亞太地區三個重要的國際海底電纜網絡樞紐中心分別為東京、香港與新加坡。由美國谷歌、臉書與中國第四大電訊公司鵬博士集團共同在香港成立的太平洋信息交流公司(PLDC)投資興建太平洋光纜網絡(PLCN),於2018年鋪設,2019年完成。2020年4月8日,美國通信委員會(FCC)同意谷歌要求,這一海底光纜連接台灣,而不允許連接香港。

  (四)歐美日企業成立排除中國的企業聯盟組織。2020年7月初,來自歐洲、美國和日本的23家製藥巨頭(包括歐洲的葛蘭素史克、默克、拜耳等12家企業,美國有強生、輝瑞等6家企業,日本有衛村、鹽野義製藥等5家企業)注資10億美元,成立“抗生素研發基金”,專門用於開發新的抗生素藥物〔10〕。同時這一基金獲得世界大型製藥企業組成的國際藥品製造商協會聯合會(IFPMA)支持。該基金力爭10年內研發出2-4種藥物。德國《經濟新聞報》於7月12日明確表示這將有利於上述企業減少對中國抗生素的依賴。因為全球重要抗生素製藥成分90%以上來自中國,而且歐美大多數抗生素生產線也已經轉移到中國生產。

  (五)美國主導成立“開放無線接入網絡政策聯盟”(ORAN)。美國主導,由微軟、谷歌、IBM、思科等30多家科技和全球電信企業,發展更多的5G關鍵技術與設備,以封堵華為,實現超越。

  (六)美國政府推動“清潔網絡計畫”,企圖將中國排除在世界網絡體系之外。2020年8月初,美國政府開始推動“清潔網絡計畫”,包括清潔電信承運商、清潔應用程序商店、清潔應用程序軟件、清潔雲端與清潔電信電纜等,企圖遏制與阻止中國電信與科技企業參與,建立沒有中國的世界網絡體系。。

  (七)美國試圖建立“一球兩制”體系即“中國標準”與“美國標準”。核心是建立“非華”泛5G聯盟,對抗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5G發展。30年前美日貿易大戰,當時日本有個TRON作業系統,是免費開放的。1989年美國對日本祭出“超級301條款”,反對一切和TRON相關的產品,包括使用TRON作業系統的電腦。《華爾街日報》引用一位美國貿易官員的話表示:“TRON是日本官僚系統想要控制世界的陰謀,是對美國稱霸電腦科技的威脅。”最後日本企業在壓力下紛紛停用,TRON系統很快在市場消失〔11〕。儘管美國在5G發展中不佔優勢,但依靠強大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支持愛立信、諾基亞等國際5G電信大企業,與美國的高通、英特爾等公司合作,建立排除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2019年5月,在捷克布拉格召開的5G安全會議共有30多個國家參加,但在5G擁有先進技術的中國卻排除在外。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崛起,率先從遏制中國高科技產業入手,將5G作為最關鍵的突破口,限制美國使用最先進、最具競爭力的華為電信與5G設備,採取一個接一個強有力措施,在支持歐洲愛立信與諾基亞兩大廠商的同時,並施壓盟友,企圖形成一個孤立中國的西方國際電信設備聯盟。郭台銘認為,未來世界會有兩套系統,一套中國的,一套美國的。事實上,長期以來,在國際上也存在兩套或多套標準。汽車就有左右兩種方向盤,電壓有110V與220V,計量單位有公制和英制,電插座也有歐洲與中國兩種系統,手機有安卓與蘋果iso兩種系統。現在美國在遏制中國戰略下推動“非中國”的技術系統與標準,不祇是切割全球化與一體化,而是會對整個全球經濟與產業發展帶來深遠影響。許多國家或地區面臨新的選擇,更牽動國際投資與經濟合作的大變化。

  (八)對抗與遏制中國宣導的“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宣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不過,美國從一開始就態度消極,並在調整對華戰略後轉為全面抵制與對抗,並積極施壓盟友及相關國家或地區。一是推進“藍點網絡”基礎設施計畫,作為落實印太戰略的一環,對抗中國宣導的“一帶一路”建設。2019年,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宣佈了“藍點網絡”基礎設施計畫。同時美國積極拉攏相關國家加入所謂的“透明基礎標準的”藍點網絡計畫。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於2020年5月24日批評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加入中國宣導的“一帶一路”,並以中斷與澳合作進行威脅。二是推動“經濟繁榮網絡”(Economic Prosperity Network,EPN)計畫,企圖建立反華經濟聯盟。美國務院主管經濟、能源與環保的副國務卿克拉奇(Kerch Krach)於2020年5月初正式對外公開這一計畫,目的是取代現行的國際自由市場規範。美國主導與所謂共享價值國家或地區合作,目前名單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台灣、以色列與印度等,另外新西蘭與越南也在考慮之列,甚至包括哥倫比亞等拉美國家。與CPTPP不同的是,EPN是以美國為中心,加入的條件除共享價值外,還必須不能與中國、俄羅斯、伊朗、朝鮮有經濟緊密聯繫或進行經濟脫鈎〔12〕。即其目的就是在經濟上“去中國化”,建構由美國主導的新經濟聯盟和新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與價值鏈〔13〕。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