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黃河灘種出“冬棗第一村”
http://www.CRNTT.com   2020-10-06 11:48:48


  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初秋剛至,黃河岸邊天高雲淡。站在陝西省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萬畝冬棗產業園的觀景樓上,只見逾萬畝冬棗大棚連天接地。

  “今年市場行情好,粗算下來,全村冬棗產業收入將超1.2億元。去年,我們的人均收入就有2.5萬元了,今年肯定更高。”從昔日“種啥啥不成”的河灘鹽碱地到今日名揚四方的“冬棗第一村”,66歲的小坡村黨支部書記薛安全感慨萬千。

  20多年前的小坡村,除了有約5000畝坡地口糧田之外,其餘上萬畝都是嚴重鹽碱化的黃河灘地。“渠爛、坡斷、路不平,辛苦一年沒收成,村裡有地不能種,外出包地去謀生。”這首順口溜道盡了這個當年省級貧困村的艱辛。

  1998年,薛安全當選村主任。為帶領鄉親們探索出一條致富路,他帶領村幹部先後邀請北京林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在做好土壤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後,走出了在黃河灘發展棗產業的“第一步棋”。

  “拉一桶水,澆灌一棵苗”是小坡村人創業的艱難寫照。薛安全是全村最早承包灘地試種的人。由於地下是苦鹹水,棗樹成活率很低,他們不得不從3公里外拉水,一桶一桶地用“甜水”衝碱。當年,他家的棗樹成活率就超過了八成,畝均收入約為1500元。

  大荔縣紅棗研究院周愛英院長說:“這裡的鹽碱地pH值達8.5,種別的都不行,但很適合種冬棗。”

  為築牢產業基礎,小坡村先後爭取來470萬元項目資金,實施了引洛河水下灘工程以及渠、電、路等一系列農業設施工程,徹底解決了灘區灌溉問題。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