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高質量城鎮化需關注三個差距
http://www.CRNTT.com   2020-10-10 08:03:39


  中評社北京10月10日電/“十三五”期間,中國戶籍制度改革進展順利、成效顯著。公安部數據顯示,1億人落戶任務提前完成,1億多農業轉移人口自願有序實現了市民化,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9年的44.38%。基本完成2014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的目標。

  環球時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鄭風田文章表示,未來中國城鎮化的發展要從數量的擴張進入質量的提升,需著重關注以下三個差距:

  第一個是新老城鎮戶口的差距,如何讓新轉居人員更快享受到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品服務。戶籍人口城鎮化目標的取得,與“十三五”期間中國戶口遷移政策全面放開放寬密切相關。中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出台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意見,不少省份直接取消了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之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除了京滬等特大型城市外,普遍放寬了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戶城鎮的政策措施,使延續多年的“農轉非”制度徹底退出歷史舞台。但從各地實踐看,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後,不少地方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公共服務和福利制度並沒有發生實質改變,原城鄉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保障、社會保險等方面的待遇差別問題,還有不少未得到根本性解決。如何盡快消除新老居民的公共品服務差距,是未來城鎮化質量提升的關鍵。如果讓轉居人口也享受到同等的城鎮居民待遇,不但解決了公平問題,還會因此提升城鎮新居民的消費能力,從而帶動經濟增長。

  第二個是城鎮化率與戶籍化率的差距。按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中國目前城鎮化率已達到60.6%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低16%,當前的城鎮化率統計了所有外出的進城務工人員。但這些進城務工人員並沒有城市戶口,沒有享受到城市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如果未來城鎮化的發展填補了這16%的缺口,則可大幅度提升中國被壓抑的消費潛力。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工資沒有提高的情況下,中國如果把農民工轉化為城鎮戶口能提升27%的消費。這就要求勞動力流入地要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在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方面享受到的服務,讓這2億多進城務工人員享受到同等的城鎮居民待遇。

  第三個是留在農村的5.5億人口與城鎮8.5億人口享受到的公共品服務的差距。如何保持農村的功能,才不會讓中國廣大的農村成為“養老院”和“孤兒院”?中國當前最大的不平衡其實是城鄉關係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其實是鄉村發展的不充分,而具體的表現就在城鄉的二元結構上。當前中國城鄉差距巨大,很難做到機會均等和均衡的資源配置,特別是對於那些遠離大城市和高等級行政中心的小城鎮和農村地區而言,其發展機會和公共設施投入少,公共服務嚴重滯後。例如,目前中國農村地區燃氣普及率、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處理率都很低,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均十分落後。也正因此,百年奮鬥目標,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

  文章指出,中國的城鎮化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過程,不能以農業萎縮、鄉村凋敝為代價。近年來,中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重要進展。未來要通過城鄉融合發展來破解目前的城鄉差距。使城市和鄉村由之前的分離期、對立期轉換成城鄉空間融合發展期。未來的城鄉融合,就是要達到城中有鄉,鄉中有城,城市像鄉村一樣美,鄉村像城市一樣便利,實現城鄉的均衡發展。

  未來的城鄉關係不再是農村供養城市,也不是一味地推行城鎮化,在沒有其他配套政策、設施和服務的基礎上讓農民成為市民。要走城鄉融合之路,讓城鄉居民享受同等的普惠型的公共品服務。城市與鄉村各自找好自己的定位,城市發揮聚集人口,發展產業的定位,而鄉村則要突出農業生產、生態宜居等定位。未來城鄉發展格局應該是“城中有鄉,鄉中有村”,城鄉二者的界限隨著發展會越來越模糊。城市要有鄉村的美景與生態,鄉村也要有與城市相同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這就需要加大對農村的基礎設施等各項普惠型的公共品投入,通過深化改革來實現中國的城鄉融合之道。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