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數字時代,不能只是年輕人的時代
http://www.CRNTT.com   2020-10-11 08:45:45


  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這個國慶假期,我回到農村老家給岳母修智能手機。不識字的岳母去年開始接觸智能機。這一年來,她會使用的功能,也不過是打電話,發微信語音、視頻。不久前智能手機屏幕摔壞了,岳母不知道到哪裡修,就把智能手機收了起來,重新用上了老年機。

  數字時代,落下的往往是那些年邁的身影。曾在困難時帶大了兩個孩子的老人,今天在小小的智能手機面前犯了難。面對飛速發展的時代,她的生活經驗,已經不適應了。現實中,像岳母這樣在信息時代踉踉蹌蹌趕趟跑的老人還有許多。互聯網飛速發展,熟悉的生活場景在巨變,“掃一掃”“拍一拍”的數字新生活,讓老人們眼花繚亂,一些節奏緩慢的老人,還立在原地,力不從心。

  技術的初衷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老人們在數字時代的焦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一些技術應用的設計缺少溫度。新的應用產生越來越多,但這些網絡應用大多是基於年輕用戶的需要,對老人關照很少。老人大多視力不好,但一些APP應用字體顯示偏小。老人的手指觸感不靈敏,緊凑的軟件界面布局很容易點錯。這些還只是應用界面上遇到的阻礙,深度應用問題更多。

  很多現實問題表明,在一些領域數字應用對老年人是不夠友好的。因為不會使用防疫碼,老人與車站人員發生了爭執;不會使用移動支付,老人在某超市遭到了拒收人民幣的尷尬;不會網絡掛號,一些老人不得不轉車好幾次到醫院窗口排隊預約;不會識別釣魚網站,老人被騙走了賬戶裡的養老錢,等等。所以,很多老人為了避免尷尬,拒絕觸網,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封閉。

  數字時代,不能只是年輕人的時代,技術賦能生活,就要關照各方需要。讓老人享受互聯網時代的便利,就得讓他們點開應用時更加得心應手地。

  呼籲多年以後,許多應用軟件推出了“青少年模式”,那麼,當越來越的老人遭遇數字生活窘境時,軟件開發方能否開啟“老年模式”,用更加符合老年人思維方式和使用習慣的邏輯來設計軟件?另外,一些生活場景能不能在火熱的線上應用之外,給老人們保留一些他們熟悉的、傳統的、線下方式?畢竟,多一種選擇,老人也就多一份淡定。

  當然,技術的溫度只是緩解老人數字焦慮的一方面,年輕人的包容,更加讓老人從容。要知道,當老人主動拿著手機向子女“請教”時,他們的內心也是忐忑的。他們在努力適應“陌生”的數字化,更是在努力與子女的生活產生交集。不久前,浙江杭州一個女孩為外婆手繪了一份微信使用說明書,讓人感到很溫暖。一份手繪說明書,填平了女孩與外婆之間的代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幫助老人適應數字生活,對年輕人自己也是在享受幸福和溫情。

  技術沒有感情色彩,但因為使用者有溫度,所以數字生活才如此多彩。當我們看到朋友圈裡出現了越來越多老年人的身影,看到白髮的他們組團拍視頻、錄抖音,看到他們熟練地在菜市場掃碼支付,看到他們高興地從快遞員手中拿過網購的衣服鞋襪時,不少人一定會真心地為他們點個贊。牽著老人的手,一起享受數字生活的便利和樂趣,打通的不只是技術阻隔,更加跨越了代際的鴻溝,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來源:紅網  作者:陳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