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展望2021年的中國:熔舊鑄新的文明脈動
http://www.CRNTT.com   2021-01-04 00:13:20


 
  第四,數字技術、海量大數據不斷地一次次無約束的野蠻利用都將使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個人隱私安全等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一些具有壟斷性的頭部數字技術的公司、資本需要接受國家的規訓,商業型、金融型、平台型的數字化壟斷企業是如此,技術型的數字企業若具有壟斷性,最終也要自覺接受國家的規訓。我們要在數字企業的野蠻創新、開疆拓土與國家安全之間加以統籌、協調。

  第五,數字、互聯網是沒有歷史縱深的,但在中國,在“中國之為中國”的文明意識意義上的中國,數字、互聯網既不能不懂政治,也不能沒有歷史的縱深。這不僅是對頭部數字、互聯網企業而言,而也應該是對於廣大的互聯網從業者而言,也是對於互聯網思維長大的年輕人而言。他們都需要在中國歷史的縱深以及文明意識中克服互聯網“蕩而不返”的偏至,中國歷史將展示其在現代前所未有的的豐富性,當然此所謂中國歷史不是豆丁之學,而是中國歷史傳統中貫穿的文明意識、文明原理。

  三、中國文明意識下政治對於數字技術、資本的利用與規訓

  中國文明的文明原理對於政治與商業、資本的關係,是以政治為主軸,商業、資本圍繞著政治,這是中國文明在世界史上能成為唯一連續未斷裂文明的關鍵所在。政治在中國不是西方意義上對於權力的極度不信任,政治之為政治乃是要處理“群”的全體凝聚的根本問題,政治意味著國家、民衆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而以逐利為目的的商業、資本的特性則是追逐部分人、少數人的利益,也是相對短期的可見利益,而不可能如國家一樣追求百年甚至數百年的長遠利益。今天中國對於數字技術資本的利用與規訓,應該在根本上理解成是對於中國文明意識自覺的激發。

  西方文明以商業、資本為主軸,政治圍繞著資本,這樣才能理解美國跨國企業、歐洲老家族資本淩駕於民族國家之上,這在根本上乃是歐洲封建社會、貴族社會在現代之頑固殘留。根源於中國文明的中國社會主義體制絕不容許中國出現美國式的數字技術資本私人壟斷帝國。歐洲與美國有所區分,歐洲提出向美國的數字壟斷巨頭徵收數字稅,這不止是國家競爭的需要,也是歐洲的社會主義傳統的殘留。

  黨和政府清醒意識到需要對於數字技術壟斷企業加以合理的規訓,這也要成為企業家的思想自覺,而這在根本上是要深刻理解我們的文明傳統。兩千年前漢武帝時,商人雖曾一時之盛,但為了中國文明的延續,商業、資本不能控制政治而通吃天下、影響社會的安定,政治對於商業是在利用的同時要有能力加以規訓,漢武帝及其後已對此做出了歷史選擇,這是中國文明的“可大可久之道”所在。

  在數字文明時代回到歷史的中國,是要意識到走國際化的中國數字化頭部企業不能發展成為歐美式的淩駕於民族國家之上的跨國資本主義。今天在新的全球化的新歷史形勢下,需要深刻理解數字文明時代的新技術與新資本,需要重新思考過往“民族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等所具有的部分新意涵。

  國家深刻意識到數字化、互聯網下的新的組織、動員方向的轉變,互聯網的戰爭是一場衹能打贏而不能失敗的戰爭。歐美的跨國數字技術壟斷帝國是將科技、資本、媒體直至與政治完全打通而通吃,中國開始出現類似的苗頭,一些互聯網壟斷企業在結合數字技術、資本的同時,也通過進入數字媒體來最大地發揮數字的聯通性,從而隱秘、不為人覺察地影響政治,從而固化其技術、資本的壟斷性。壟斷企業自身發展出的數字媒體是數字文明時代的軟性的筆杆子,“履霜堅冰至”,對此不能不有所意識。

  四、“風土人情”所具有的文明意義:回到中國文明“人與大地”的關係

  中國文明過往是一種農業大國文明,它所具有的“天人相應”文明原理天然地具有整體、循環的思維方式,這在工業文明時代一度被認為是落後的,而在數字文明時代則將重新空前地激發其內在的活力。“天人相應”中最直接的是人與土地、大地、陸地的緊密一體關係,與大地相應的“風土人情”具有文明意涵。

  1、東西南北中:區域經濟全體貫通、循環的整體新發展

  說到區域經濟,人們一般不會去聯想到其中的人與大地的關係,這是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區別所在,我們已相對遠離了農業文明。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對於五方之地氣及其運行有著敏銳的感知。

  就2021年的區域發展而言,面向海洋、輻射海洋而打通內外循環的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灣區無疑是最具創新活力。粵港澳大灣區已破題,長三角灣區的一體化則將賦予國家大戰略的新使命,將以長三角的暢通循環來促進國內大循環、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長三角除了最為寶貴的人才優勢,更有蘊蓄人才的作為底層結構的明清以來禮樂教化的文教、風化之深厚積纍。

  中國文明的原理要求中國東南西北中的區域經濟發展的全體貫通、循環,而不是局部、片面的區域發展。在中國東南西北中的區域發展中,各大重要城市群如中醫所說的五臟六腑以及經絡一樣,無疑具有區域經濟內外循環的帶動、協調、輻射作用。五臟六腑的氣血貫通是為了氣化,要有要能“化”的能力。一有不通則影響氣化,在此意義上,也才同樣能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四個全面”所具有的全體貫通、循環之意義。

  除了東部沿海兩大灣區的加速高質量發展并與京津冀形成一綫的聯動之外,還有中國廣大的大西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在2021年將進入破題,西安的戰略位置將得到提升,西安依托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以及電子科技大學的人才優勢,在發展具有戰略科技意義的軍民融合以及數字經濟方面,將在西部與成都、重慶共同構成西三角戰略的互相支撑。

  西南的成都、重慶所構成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也在尋求破題。西安與成都、重慶將分別輻射、帶動西北、西南的發展,同時也分別向中國周邊國家的西向、南向輻射,成為西部內陸開放高地,并在共同形成大西部的循環時,與東部沿海形成東西、海陸的大循環。

  處於東、西部之間的中部6省與長江經濟帶交集而有中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城市群的區域合作。如何同時做好“大保護”與“大創新”,尤其是“大創新”,更是不容易答好的題。而中部另外2省,同時也是居於北方的河南、山西,聯繫著中國文明的起源,而其發展的難度較之南方的長江經濟帶的中部四省無疑更大。

  同樣有難度的是北方的東北三省的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東北三省中以吉林的“數字吉林”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智能製造與國家糧食安全的二者同時并舉,正在試圖嘗試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東北不少人口的南下是一個問題,但它也同時帶來東北的山林、土地的休養生息,這同時也是一個機會。不過最根本的還是軟性的因素,除了大家提到比較多的淺層的營商環境問題,更根本的是東北廣大民衆自身的精氣神如何能够調動、激發,這是根本的內在動力所在,國家戰略根本上也離不開此種激發。

  2、生態與“國土空間”的自覺

  人與空間之間的關係,以中國文明原理而言,有可見與不可見、隱與顯、先天與後天的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對於秦嶺、祁連山生態破壞做出批示,之後視察秦嶺、祁連山的生態恢復,以及視察長江經濟帶中部城市,視察浙江、東北等全國各地時,都有對於山川河流生態的極端重視。中國傳統文明重視山川形勝,所謂風水,也是生態保護下的天地山川河流保持大循環而不會出現不通。今天北方的大城市要求留出大風口,正是重新理解中國文明傳統的天人相應的智慧。秦嶺、祁連山等中國各地的山川形勝更有先天之場的意義,對於這些具有中醫思維經脈貫通意義上重要自然山川的保護,其意義更不亞於考古文物之保護。2021年,中國將更具有地上、地下、海上、海底等“國土空間”全面性保護、統籌的自覺,這不是純粹技術的問題,而具有文明意識之意義。

  為著生態保護的永續性,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接入國家電網已不存在之前的不穩定等技術問題,關鍵是之前國家電網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成本投入核算問題,所以這是利益問題,在這方面國家可以平衡、協調。而國家電網、中石油、中海油等也在為迎接新能源的更大替代性做未雨綢繆的準備。繼核能之後,氫能將是未來新能源的新選擇,技術突破達到商業化也在加速。

  3、回到中國文明的風化、詩教傳統:自覺整頓文藝之娛樂、惡俗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而養人,好山好水潤人,而後則有孔子所強調的“富而好禮”的育人之教化。傳統所謂“風化”,也與風土關聯。中國文明傳統之治理最重“正人心厚風俗”,2021年將開始在“文化強國”上自覺追求,文化強國之宗旨與標準不是文化產業,而是中國之為中國的文明意識的內聚力。

  中國文明向來有重視“詩教”的傳統,詩教作用於人心、性情,人心、性情乃是政教之最精微者。2021年,中國對於文藝的風化功能將有更自覺的認識。文藝不能充斥娛樂、惡俗,娛樂、惡俗在日常生活中壞世道人心而不易察覺,需要加以自覺的整頓。

  對於人心、性情之善的感發、激發,乃是精微的國家治理、社會治理之道術所在,這也是回到歷史的中國的文明意識的題中應有之義所在。

  4、鄉村振興打通城鄉之間的文明體循環:農村新基建將給中國帶來未來百年紅利

  2020年扶貧完成後,2021年鄉村振興在後扶貧時代將具有打通城鄉循環的功能。

  鄉村振興將與數字化有更深度的結合,新基建不僅在城市,還應該包括廣大的鄉村。廣大農村的新基建將是五十年代農田水利建設的升級,高標準農田建設也需要自覺地與農田的新基建充分結合。這樣就能達到數字技術的精準化與中國農業文明傳統的精細化的新的契合,而真正意義上的有機農業藉助數字化的技術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浙江、廣東兩省在這方面已有成功的實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