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趨勢與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21-04-15 00:17:08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影響兩岸關係
  中評社╱題:“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趨勢與展望” 作者:李秘(上海),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副院長

  去年,特朗普政府不擇手段地攻擊中國,挑戰“一個中國”底綫,蔡英文當局則“倚美謀獨”、“以疫謀獨”,讓兩岸交流幾乎停擺、台海形勢緊張複雜。今年以來,隨著中美關係的趨緩和新冠疫情的好轉,緊張的台海局勢也孕育著和緩的契機,各界普遍希望兩岸關係也能“春暖花開”。但是新冠肺炎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和兩岸關係。在後疫情時代,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將呈現與以往不同的樣貌。

  一、後疫情時代的台海大趨勢

  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島內“藍消綠長”、“統降獨升”的趨勢持續發展。特別是2020年蔡英文連任之後,島內政治生態發生了重大變化。政黨體系從原先的國、民兩黨分庭抗禮變成民進黨一黨獨大,國民黨日益淪為一個中型政黨。民進黨在全面掌控行政、立法、司法、軍隊、情治、媒體之後,利用一切機會煽動島內的“反中仇中”情緒。在“台獨”分裂勢力的塑造下,台灣民衆的國家認同和統“獨”傾向發生巨大變化。“反中拒統”在島內已成為一種“政治正確”,“統一”則變成“政治不正確”的標志。無論何人,衹要敢在台灣的網絡媒體上客觀評價大陸,宣傳兩岸統一,就會立即遭到各種污衊和謾罵。

  與台灣的這個改變相平行的是國際大格局和台海大趨勢的深刻變化。

  1、新冠肺炎疫情讓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一步加速

  中國崛起是本世紀最大的政治和經濟事件,深刻地影響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除中國外,俄羅斯、印度、歐盟等國家和組織也日益成為國際體系的重要參與者。二戰後奠定的國際秩序已無法有效應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挑戰,全球治理赤字日益明顯,①百年來由西方發達國家完全主導世界政治和經濟秩序的“中心-外圍”結構逐步被打破。②在這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多邊與單邊、霸權與反霸權的博弈日益激烈複雜。美國為維護單邊主義,維護其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把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從政治、軍事、貿易、科技等領域對中國發起全面進攻,讓中美關係遭受1979年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進一步深刻改變了世界政經格局。新冠肺炎不僅造成全球公共衛生災難,還引發各國經濟、政治、安全等多重危機,凸顯出公共衛生等非傳統安全對人類的威脅絕不亞於在傳統的軍事政治安全。傳統安全問題有可能通過單邊行動來解決,而非傳統安全問題更需要世界各國加強合作,通過多邊主義和共同治理進行解決。在全球抗疫的壓力下,國際戰略格局加快調整,多邊治理的機制加速形成,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由此我們看到,美國拜登政府上台後,一方面繼續把中國視為“最嚴峻的競爭對手”,但同時又不得不表示,“在符合共同利益的領域進行合作”。

  2、新冠肺炎進一步強化了台灣對大陸的經貿依賴

  2016年以後,民進黨當局不斷鼓吹“新南向”,并將其作為兩岸經濟“脫鈎”的催化劑。五年下來,“新南向”毫無成績,兩岸經濟聯繫卻越來越密切。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深化了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新冠疫情打斷了資本、人員、貨物的全球配置,讓建立在新自由主義基礎上的全球化模式走到盡頭。各國普遍將“國家安全”置於更優先位置,加速調整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全球化更多轉向區域化甚至本地化。③受此影響,台灣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衹有大陸市場才是唯一的依靠。

  根據台灣經濟主管部門的數據,2020年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514.5億美元,同比增長14.6%,占台灣總出口額的43.9%,再創歷史新高。而且這個趨勢還在強化,今年1月,台灣對大陸(含香港)的出口額是148.5億美元,同比大幅增加57%。另外,根據台灣自己的統計數字,2020年,台灣對外貿易順差是587.9億美元,其中對大陸順差是866.7億美元。換言之如果沒有大陸市場,台灣將產生近2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而根據大陸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20年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高達1405.2億美元。另外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1-2月,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22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擴大了30.8%。

  3、在後疫情時代,台灣問題總體可控

  特朗普執政期間,奉行激進主義的對華政策,不擇手段地打壓中國,甚至在台灣問題上一再觸碰紅綫,企圖牽制中國。在後疫情時代,隨著中美力量對比的接近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美國想要擁有當年可以隨便分割、牽制中國的所謂戰略手段,其空間、信心、意志都在下降,也必須在更多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所以拜登上台後,一方面繼續對中國實施圍堵和擠壓,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注意分寸,避免將意識形態和制度層面的對抗擴大化,避免出現貿易戰和外交戰,以此確保工作對話、磋商與局部合作的大門是敞開的。④在這種形勢下,拜登政府雖然還會強調對台灣的所謂“承諾”,但不會像特朗普那樣明目張膽地試圖破壞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台海局勢有望保持穩定。

  在中美關係有望和緩的同時,中國在後疫情時代經濟長期向好。今年的經濟增長將達到6%,而根據《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國要在2035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麼未來每年的經濟增長可能都不會低於6%。這意味著大陸每年的經濟增長量,都超過台灣的經濟總量。兩岸實力對比“陸強台弱”的態勢將長期持續強化。特別是隨著大陸市場的不斷建設完善,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將進一步增強。

  二、後疫情時代中國對台灣問題的應有戰略

  國際大格局和兩岸大趨勢都決定了“時”和“勢”都在大陸一邊,台灣問題在總體上是可控的,我們具備這樣的能力。在此前提下,我們需要從戰略上對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問題進行總體把握。

  1、對台工作不僅要維護“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還要主動創造“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這是中心任務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在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十九大報告提出,兩岸同胞“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這些論述都明確了“發展”和“統一”的關係:發展是第一要務,通過發展推進統一。

  今年全國人大會議通過的《綱要》除了五年的規劃,還包括未來15年的遠景目標。根據這個《綱要》,中國將用15年時間,實現綜合國力、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性飛躍,全面夯實民族復興的基礎,創造出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定性條件。所以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十四五”規劃起好步,為2035年遠景目標開好局。這是今後推進任何工作、解決任何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中也包括台灣問題。

  要實現《綱要》的發展目標,離不開良好的發展環境。對此《綱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判斷,“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初看起來,這一判斷似乎與上世紀八十年代類似,但這裡有一個關鍵性的差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冷戰體系的鬆動和中美關係的改善,中國贏得了一個發展戰略機遇期,這個機遇期實際上是外部提供的。而當今世界,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大行其道,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特別是美國把中國作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阻止中國發展和崛起已經成為美國的國家戰略。所以,今天的“和平與發展”和“戰略機遇期”,與其說靠外部提供,毋寧說需要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來創造。所以,“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意味著,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越來越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關鍵性力量,中國有信心、有能力運用自己力量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同中國共同發展。

  未來,台灣分裂分子和外部敵對勢力仍會繼續勾連,企圖干擾大陸發展進程,延緩中國復興大業。所以,我們不能就台灣問題看台灣問題,“要破除‘孤島思維’,要有戰略視野、全球格局、辯證思維”。⑤在後疫情時代,對台工作一方面要遏制“台獨”分裂勢力挾洋自重、謀“獨”挑釁,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另一方面要能夠主動作為,通過台海的和平穩定助力東海、南海的和平穩定,實現“三海”良性聯動,通過對“台獨”的遏制助力港澳“一國兩制”的良性運行,為國家發展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這應成為對台工作的中心任務。

  2、把發展優勢具體轉化為對台工作的政經硬實力、制度軟實力和區域結構性權力,形成推動國家統一的強大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我們要保持自身發展勢頭,同時采取正確政策措施做好台灣工作。”在解決台灣問題上,我們首先要不斷增強自身實力,用實力說話。國家越強大,越有實力,國家統一的基礎和條件就越堅實。但另一方面,實力不等於統一,有了實力,統一并不會自然而然到來,必須設法把實力轉化為統一的動力。所以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2021年對台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我們日益增長的綜合實力、顯著的制度優勢轉變為對台工作的效能”。

  那麼如何把大陸的實力和優勢有效轉化為統一的動力呢?這需要認真研究、合理規劃和不斷探索。其中至少包括政經硬實力、制度軟實力以及在地區格局中的結構性權力。

  一是把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轉化為統一的動能。近兩年大陸先後出台了“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等政策,逐步落實台胞同等待遇,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擴大台灣同胞的受益面和獲得感。受新冠疫情影響,當今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但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大陸的高質量發展必然對台企和台胞帶來強大的引領作用和磁吸效應。在後疫情時代乃至“十四五”期間,大陸憑借自身不斷加強的經濟實力和科技能力,必然會把越來越多的台企台胞“捲入”大陸的經濟發展進程中。

  二是把區域協同發展和合作共贏轉化為統一的動能。台灣問題之所以產生并延續至今,根源在於二戰以後東亞地緣政治的冷戰體系。消解東亞地區殘存的冷戰體系和冷戰思維是解決台灣問題的重要一環。但中國不走傳統的大國崛起之路,不謀求成為東亞地區新“霸主”。從“一帶一路”建設、RCEP以及正在推進的中日韓自貿區實踐來看,中國正在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即通過協同發展、合作共贏來消解東亞地區殘存的冷戰體系和冷戰思維。在此過程中,中國在區域雙邊和多邊體系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制定議事規則和議事日程的結構性權力不斷增強,與周邊國家的相互信任也不斷提升。這種結構性權力,不僅能够化解周邊國家對統一的疑慮,而且有助於帶動周邊國家共同推動台灣問題的解決。

  三是把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轉化為統一的動能。四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增長創造了人類歷史的奇跡。在這次疫情中,中國最早遭受疫情衝擊,但也最快最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經濟復蘇并繼續領跑各主要大國。在新時代,中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面向未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所有這些都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⑥中國模式的優越性日漸顯現。⑦今年,中國將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中國大陸的制度軟實力將進一步被世界所認可,進而深刻影響台灣民衆對台灣終極歸宿的想象。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