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王耀華:兩岸傳統音樂藝術在交流傳承中弘揚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1-09-26 17:23:29


王耀華指出,台灣傳統音樂對由大陸移民帶過去的傳統樂種的傳承有三種類型:原樣傳承、發展性傳承以及創新性傳承,並在上述三種傳承基礎上得以弘揚發展。
  中評社北京9月26日電/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福建師範大學教授王耀華日前參加第八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指出台灣傳統音樂對由大陸移民帶過去的傳統樂種的傳承有三種類型:原樣傳承、發展性傳承以及創新性傳承,並在上述三種傳承基礎上得以弘揚發展。他表示,這三種傳承方式都是比較成功的傳承弘揚方式,體現了歷史上和現實中,兩岸傳統音樂藝術工作者真誠合作,共同為中華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而努力探索、創新的成果。

  王耀華指出,原樣傳承,指的是像南音這樣的古典音樂品種,在大陸(閩南)已經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其音樂藝術的各個方面,無論是樂隊組合、樂器演奏法,或者是指、譜、曲豐富多樣的指套、器樂套曲和散曲曲目,都有了豐厚的積累,因此,在伴隨著福建移民遷移到台灣而帶往寶島時,立即就成為衆相研習、傳承而廣受歡迎的一個樂種。弦友、鄉親借此寄托鄉思、鄉愁,共同抒發故國情懷的一種藝術體裁形式。

  發展性傳承,指的是像歌仔戲這樣的民間戲曲劇種的前身,在清代的大陸只是一種名為歌仔的民間歌唱藝術形式。伴隨著閩南移民遷徙到台灣時,日常抒發對社會生活感受、表達對故土、祖家深摯感情的一種吟唱或敘事。後來,三五知己、親朋好友聚集成歌仔陣,用民歌曲調來演唱人物故事,再後來就加上簡單的表演在節日人群聚集處,用牽繩索開辟出一塊空地來說唱和鋪陳生活小故事,直到20世紀20年代搬上舞台《七字調》等,正式宣布歌仔戲的成立。此後,歌仔戲傳回龍海白礁宮,並在漳州一帶扎根。到20 世紀40 年代,漳州藝人邵江海等創作“改良戲”劇本、音樂,挽救了瀕危的歌仔戲。抗戰勝利後,這種“改良戲”劇本、音樂,又被都馬劇團帶到台灣演出,進一步豐富了歌仔戲的劇目和音樂唱腔。從而基本上完成了歌仔戲這一劇種、劇目和唱腔音樂的發展性傳承弘揚的過程。為海峽兩岸民衆增添了一個新的散發著兩岸泥土芳香的地方戲曲劇種。

  創新性傳承,指的是近20年來台灣客家戲的弘揚和發展。客家戲的前身是客家采茶戲和北管戲。原來是從廣東、福建一帶傳到台灣的兩個獨立的劇種。客家采茶戲是在流傳於民間的山歌、小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地方小戲。北管戲是閩西、粵北的漢劇(又稱外江戲)流傳到台灣的產物。改革開放以來,在兩岸藝術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也許是受到大陸現代戲藝術改革和傳統藝術教育的成功經驗的啓發,台灣戲曲藝術家和戲曲藝術工作者,以客家采茶戲和北管戲為基礎,進行創新性改革,推出了客家戲,經過20 年的努力,取得了相當可喜的成果。

  第八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由福建師範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福建社會科學院、台灣世新大學、台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海峽文化研究中心、《海峽人文學刊》等單位聯合主辦。來自海峽兩岸近50所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的1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