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值得關注的現象與可能的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1-11-03 00:22:06


這場國民黨主席選舉成為觀察當前中國國民黨發展走向的試金石
  中評社╱題:“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值得關注的現象與可能的影響” 作者:唐永紅(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要】2021年9月25日結束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是在台灣社會生態結構性變化、美國對華戰略與政策重大改變、兩岸公權力交流及國共交流平台停擺、台海風起雲湧且和平可能生變、新冠疫情衝擊民生經濟及生命安全、島內民進黨威權統治而國民黨作為不力等時空背景下進行的。這些時空背景必然投射到這場國民黨主席選舉之上。相應地,在這場國民黨主席的選舉過程中、選舉結果中、選後國共兩黨互動中以及民進黨的反應中,出現了幾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并可能影響到選後國民黨及台灣社會的發展走向、國共關係及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以及島內2022年的縣市選舉與2024年的大選。

  一、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幾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關於這場國民黨主席選舉,以下幾個現象值得關注。

  (一)部分基層民衆及黨員政治覺醒與“張亞中現象”

  國民黨長期理念缺失、論述乏力,平素疏於引領民意、選舉時拿香跟拜,以致陷入敵人設定的戰場打仗;加之常常不遵守程序正義而玩弄宮廷政治,以及“內鬥內行,外鬥外行”不團結的形象與表現,深受民衆不齒與詬病。國民黨接連遭遇了2016年、2020年大選的慘敗,并被完全執政的民進黨以“轉型正義”之名痛加追殺。而在選舉接連失敗、黨員情緒低落中先後執掌國民黨主席的吳敦義、江啓臣則錯誤歸因選舉失敗,繼續拿香跟拜,不僅沒有為國民黨找到出路,而且面對民進黨當局綠化台灣、關閉中天、開放萊豬、拒絕疫苗、親美抗中、惡化台海等一系列的反民主自由和不公不義的鴨霸行為而無所作為。

  在上述時空背景下,一些基層黨員及民衆開始對台灣的選舉政治、國民兩黨的理念路綫進行反思與覺醒。事實上,自1996年直接選舉以來,台灣經歷了7次直接選舉與三次政黨輪替,但伴隨政治轉型而來的不僅不是經濟奇跡的再現,而是近20多年來的經濟成長的持續減速,以致陷入越來越讓人窒息的成長停滯且分化加劇的“悶經濟”狀態。基層民衆反權貴的覺醒浪潮繼“太陽花”學潮、“韓流”之後繼續發酵。來自基層民衆的國民黨基層黨員,更經歷國民黨在勢力與實力上近20多年來的江河日下,也在無奈與鬱悶中暗自反思國民黨究竟該何去何從。

  在這種背景與氛圍下,如果說那些因不滿生存現狀而經濟覺醒進而開始反權貴的庶民,曾經以為出身不那麼權貴、形象堪為“我族”、主張扣人心弦、論述通俗易懂的韓國瑜,可以作為他們的利益代言人而加以支持,進而形成了席捲台灣的“韓流”現象;那麼,在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過程中,張亞中教授的相反於民進黨“台獨”且也有別於其他候選人“獨台”的鮮明理念、有助於台灣安全與發展的路綫主張,加之鏗鏘有力的論述、敢於鬥爭的表現,則暗合了那些憂心“中國國民黨”徹底走向“台灣國民黨”而最終亡黨、焦慮台海和平可能生變將危及身家性命與財產安全,而反思與覺醒中的部分基層黨員的心意。這就是繼“韓國瑜現象”之後“張亞中現象”得以出現的背景及原因。

  但是,正如台灣民衆的覺醒還祇是部分庶民的經濟覺醒一樣,國民黨黨員的覺醒也祇局限於部分基層黨員的政治覺醒,且更多是安全覺醒。加之,當前的國民黨組織運作主要還是權貴把持的派系運作以及相應現實利益的派系捆綁。在這樣的黨員覺醒程度與黨員派系結構下,儘管選舉過程中張亞中的民意調查支持度呈現飆升并領先的勢頭,曾迫使朱立倫陣營為求勝選不惜“抹紅”張亞中并操作“棄江保朱”策略,但是,朱立倫還是有驚無險、合符預期地當選國民黨主席。

  國民黨黨員的覺醒以及被張亞中論述的激發,首先體現為先前不被看好但異軍突起的政治素人“張亞中現象”的出現,包括張亞中教授獲得了僅次於朱立倫、遠高於江啓臣的得票數與得票率。其次,體現為張亞中的得票數(60632票)與得票率(32.59%)也遠高於2017年理念與路綫相近的洪秀柱的得票數(53063票)與得票率(19.20%)。再次,體現為朱立倫的得票數(85164票)與得票率(45.78%)不僅并未過半,而且相較於2015年當選得票率(99.61%)跌落過半, 也低於2017年吳敦義的當選得票數(144408票)及得票率(52.24%),更低於2020年江啓臣當選得票率68.8%(得票數僅略高於2020年江啓臣的84860票)。此外,也體現為此次黨主席選舉中黨員投票意願的開始提升。此次黨主席選舉總選舉人數(370711人)、投票率(50.71%,投票數187999票,有效票186018票,無效票1980票),雖然低於2017年主席選舉的總選舉人數(476196人)及投票率(58.05%),但高於2020年主席補選的總選舉人數(345971人)及投票率(35.9%)。

  (二)國民黨多數黨員尚未覺醒且再次背離台灣基層民意

  國民黨本是一個主要由資產階級、社會精英及權貴構成的政黨,易於高高在上、脫離群衆、不接地氣,又疏於引領民意。結果,一方面常常祇會注意到當前的所謂主流民意,偏於隨波逐流,選舉時就拿香跟拜;另一方面,難以及時敏銳地關注到基層民衆想法的初期變化,難以把握社會的初潮脈動,很容易背離新生的基層民意,看不清社會民意演變的方向。

  2020年大選,台灣不分藍綠的庶民經濟覺醒及其對“台灣要安全,人民要有錢”的訴求,本提供了一次國民黨及韓國瑜突破台灣社會當前藍小綠大結構的約束、翻轉民進黨執政權的機會。但國民黨及韓國瑜傾向拿香跟拜進入了民進黨設定的“主權牌”、“統獨牌”戰場,而未能洞察天機堅定地打“安全牌”、“有錢牌”。特別是因怕被“抹紅”而不願繼續深耕大陸開展城市交流,以致沒有後續的大陸觀光團觀光高雄、沒有後續的大陸采購團采購產品。結果,未能兌現“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的承諾,就難以得到高雄民衆對韓國瑜任職不到一年就欲離開市長位置直奔大位的諒解與理解。如此一來,其他縣市的庶民也就無法預期韓國瑜如果當上台灣地區領導人他們就能發大財,因此難以放下藍綠統獨立場而選擇票投韓國瑜。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國民黨的其他三位候選人以及多數黨員既沒有政治覺醒,也沒有注意到社會基層民衆民意的變化。這反映在張亞中的民意支持度高於其得票率、朱立倫的民意支持度低於其得票率上。衆所周知,近年來正在經歷和面對因民進黨當局推翻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并囂張地在島內外“謀獨”、“遏陸”而造成台灣成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并可能隨時引爆台海戰爭的高危風險,台灣民衆擔心自己的身家性命與財產安全而開始不滿民進黨及其當局的執政作為。因此,台灣民衆雖然多數“拒統”甚至希望將來有機會“台獨”,但出於“安全”、“有錢”這兩個首要的訴求還是希望台灣社會內部保有一股可以溝通兩岸、確保台灣安全與發展的政治勢力,以有助於繼續維持兩岸之間的和平發展與交流合作。

  張亞中教授主打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并謀求兩岸統一)以及兩岸和平備忘錄,就是對廣大基層民衆的上述訴求的正面的直接回應。這正是張亞中民意支持度較高的一個主要原因。但遺憾的是,國民黨的多數黨員顯然并未能體察到台灣基層民意的這一新變化,而選擇票投了兩岸路綫主張難以確保“台灣安全、人民有錢”的黨主席候選人。

  (三)國民黨未能認清大勢而抱持“親美和中”反動路綫

  在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過程中,包括候選人辯論會及政見發表會上,在關於台灣應如何處理與中國大陸、美國的關係時,朱立倫等候選人批評民進黨當局一邊倒地擁抱美國大腿會置台灣於兵凶戰危的不利境地,相應表示,為了有利於台灣利益,應像馬英九時期那樣選擇“親美和中”的立場與策略。這種試圖兩邊取巧漁利的路綫主張在當前美國對華采取戰略競爭與遏制打壓政策下其實是似是而非的認知與選擇!

  衆所周知,正確的政策策略必須根據當時的內外環境與條件加以制定,而先前行之有效的政策策略也須隨著環境與條件的根本性改變而做相應的調整,否則可能變成禍國殃民的錯誤政策策略。以此觀之,馬英九時期行之有效的“親美和中”政策策略在時空環境已然根本性改變的情形下,再作為當前及今後時空背景下中國國民黨的政策策略以及台灣的選擇,不僅將淪為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之樣,無法達成其政策動機與目的,而且必將把中國國民黨推向民進黨的政策取向,最終把中國國民黨甚至台灣變成中國大陸的敵人而徹底毀掉中國國民黨以及台灣的安全與發展。

  馬英九時期,美國對華總體上采行的是以和平演變為核心的接觸交流政策,并希望兩岸和平發展,并支持兩岸在經貿文化領域層面的交流合作。在這種情形下,台灣選擇“親美和中”政策策略是可行的。正如大家曾經所見,當時的馬英九當局的確在中美之間如魚得水,既通過兩岸交流合作為台灣獲得了民生經濟利益(可惜未能及時大開大合地展開交流合作,以致成效不如預期,受益面不够寬廣),又通過兩岸協商在中美的支持下為台灣獲得了一些對外空間,當然,也確保了台海的和平與台灣的安全。

  但今天,美國早已改變其對華戰略與政策,實行總體上以遏制打壓為核心的戰略競爭政策。為達其目的,美國正在利用其各種可能的籌碼與條件,包括更多地打“台灣牌”,“以台制華”。為此,美國希望台灣島內的各種政治勢力都倒向美國,成為美國的棋子與馬前卒,以進一步提升打“台灣牌”的性價比。在此情形下,本就希望利用美國等國際反華勢力來達成其“拒統”、“謀獨”政治企圖的民進黨及其當局,已經迫不及待地跳上了美國的戰車,還勾連美國等國際反華勢力企圖“遏陸”。民進黨及其當局此刻此舉自然深受美國的歡迎,美國當然也釋出并可能繼續釋出許多“友台”的言行予以誘惑。

  中美戰略競爭或對抗,源於中美之間的新舊雙重結構性矛盾,包括傳統的發展道路制度意識形態之爭和新起的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之爭。這兩種結構性矛盾由於中美在文化與行為邏輯上的不同而基本上難以調和,美國認為中國的發展強大總體上不利於美國并選擇遏制打壓。特別是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不分出結果是不會停止的。因此,中美關係雖然在近期上因全球化中形成的利益關係與美國奉行國際現實主義邏輯將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但中長期上難以樂觀而很可能破局。由此觀之,台灣及國民黨需要認真思考在中美戰略競爭與對抗過程中該如何處置,該何去何從。坦言之,此情此景中的台灣各政治勢力基本上將越來越沒有了騎墻取巧包括“親美和中”的空間,必須看清大勢做出理性選擇。

  如上所述,民進黨及其當局基於自身的政治企圖已經毫不猶豫地投懷送抱甘當美國的馬前卒與棋子。國民黨的選擇表面上看可以有倒向美國、倒向大陸、騎墻中立三種選擇。但實際上,如上所述,騎墻中立這一選擇在中美關係因戰略競爭與對抗并終將走向破局而失去空間,而倒向美國的選擇也因執政的民進黨的有力競爭而難以獲得美國的青睞。事實上,美國已經明顯不如先前那般在意國民黨的“親美”言行了,因為美國已經看到近30年來台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在逐漸的量變中實現了質變,以及在這種社會生態下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已經進入到“政治正確”的政治收穫期,而具有了長期執政的可能性。更為緊要的是,中國崛起成為強國已成必然之勢,中國大陸大概率上也將在中美戰略競爭中勝出。顯然,當前的中國國民黨及台灣當局,需要小心選擇,以免成為中國大陸的敵人而提前退出歷史舞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