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現場:專家共議美國與亞太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8-11-05 00:15:20


會議討論現場(中評社 陳寧攝)
  中評社天津11月5日電(實習記者 陳寧)“美國外交傳統與中美關係的走向”學術研討會分組會議於11月3日下午和4日上午在南開大學召開。第一小組的討論圍繞“美國與亞太區域關係”主題展開。舒建軍編審主持小組會議,報告評議人由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擔任。

  暨南大學陳奕平教授以“中美關係的周期變動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選擇”為題做報告發言。他主要從三方面談及自己的研究成果:中美關係周期性變化;周期性變化對東南亞影響;周期性變化對中國影響。他首先概述中美關係變動的3個“20年”:1949——1969年:中美對抗衝突。1969——1989年:由於蘇聯咄咄逼人,中美關係回暖。1989——2009年:中國國內形式變化和蘇東劇變使得美國對華戰略做出相應調整,主要是運用“接觸加引導”戰略影響並改變中國。

  他還談到,東南亞因為因應中美關係的周期性變化,外交選擇上也經歷了與美國結盟到後面緩和與中國、蘇聯之間的關係,再到後來利用“平衡戰”,在中美兩大國間保持戰略平衡,主要表現為東盟在安全上依賴美國,而在經濟上則依靠中國。他還對目前中美貿易戰下中國應對措施提出自己看法,認為中國還是應該保持戰略定力,努力實現與美國之間關係的緩和。

  中央黨校林曉光教授報告題目是“1950年代中美兩國圍繞台灣問題的博弈”。他認為要處理好當前的台海問題,可以從上世紀50年代中國老一輩政治家與美國圍繞台灣問題展開的博弈歷史中得得啟發。林曉光表示,20世紀50年代,由於美國政府對新中國採取政治孤立,經濟封鎖,戰略遏制的政策,把台灣作為牽制中國的一張牌,先後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政策,造成中美關係的長期緊張和尖銳對抗。中國政府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也以台灣問題為抓手,與美國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回顧和重溫中美在台灣問題上博弈的歷史,有助於為今天的對美、對台政策提供歷史經驗和思想資源。

  華東師範大學鄧峰教授以外交史研究中不太引人注目的使館角度為切入點,探討美駐日大使館對1975年金日成訪華的反應對美國對朝政策的調整問題。鄧峰主要考察美國駐東京大使館如何關注和評判在1975年亞洲特殊國際背景下金日成對中國的訪問,同時以此為基礎,對美國外交官所作判斷予以評價,尤其探究其評估電文對美國制訂對朝鮮的政策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和影響。

  山西大學宋曉芹教授同樣關注半島歷史問題。她發言題目為“朝鮮停戰後中美對召開朝鮮政治會議的分歧與爭鬥”。她談到,朝鮮戰爭結束後,朝鮮問題的政治解決涉及到相關國家的重大利益,特別是蘇聯在朝鮮戰爭中的特殊地位——表面上是非交戰方、實際上是幕後支持者,所以才使中美在朝鮮政治會議的形式和成員問題上產生了不可調和的分歧。鑒於蘇聯對政治解決朝鮮問題的重要性,中國堅持政治會議室多邊圓桌會議、蘇聯以中立國身份參加的原則不動搖,美國堅持政治會議是交戰方之間的雙邊會議、蘇聯以交戰方身份參加的原則不改變,從而使相關各方對召開朝鮮政治會議的努力化為泡影。宋曉芹同時表示,各國都明白朝鮮問題無法和平解決,但還要保持表面上和平解決的姿態。在困局難解的情況下,仍付出了一定努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