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現場:回顧美國外交與戰略的演進歷程
http://www.CRNTT.com   2018-11-05 00:16:13


會議現場(中評社 陳寧攝)
  中評社天津11月5日電(實習記者 陳寧)“美國外交傳統與中美關係的走向”學術研討會第三場小組發言圍繞“美國外交與戰略”主題展開,本場發言由劉子奎教授主持,陳奕平教授擔任發言評議人。

  濟南大學李霞教授報告題目為“國家戰略偏好演化與中美關係”。她以英美間國際權力和平轉移的反常現象為切入點,追問是哪些因素在國際權力和平轉移中起到作用,國家在什麼條件下可以實現和平崛起,主導國家如何才能接受其他國家的崛起。李霞通過一系列假設和模型推演,認為國家從進攻性戰略偏好轉向防禦性戰略偏好中,國家實力、地緣政治、對爭霸戰爭的認知等等因素都會起到重要作用。她表示,這個模型推演同樣適應於解釋當下中美關係現狀及其未來走向預測。

  西南大學王勇副教授的發言圍繞二戰時期,美國為援助中國設立的戰事生產局的史實展開。戰時生產局是在美國協助下,在中國抗戰最為艱困的40年代於重慶成立的戰時生產事務的最高機關。王勇認為,中國戰時生產局的成立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美經濟交流合作的結晶。中國戰時生產局保證生產的最大化,為中國的抗戰勝利提供重要保障。王勇指出,從美國角度考慮,保證中國長期抗戰有利於盟軍的獲得戰爭的最終勝利。而從長遠的政治來說,這也使得中國可能成為太平洋地區長久的盟友,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以中國方面而言,戰時生產局保障戰時支援,使得國民政府得以堅持到最後的勝利。

  濟南大學劉鳳環老師以20世紀美國的消費問題為研究對象,探求消費問題在美國對外戰略中的 地位和影響。她指出,在美國從孤立主義走向“世界領袖”的過程中,美國人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對其對外戰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在經濟方面越來越深的全球主義使其與外部世界不可避免地在一起,美國在物質和文化消費方面的現代化使很多國家感受到第一波“美國化”的衝擊。其次,二戰之後,美國以勝利之勢挑起冷戰,在著名的“廚房辯論”中,更是以美國人的消費來警示赫魯曉夫,物質上的極大豐裕成為美國人在冷戰中占據優勢的最突出的特征。第三,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應對民權運動等挑戰,美國開展一系列的改革,比如環保運動,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等等。最後,進入21世紀,美國在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國內外學者以美國消費為靶心,開始對美國的高消費模式進一步反思。

  劉鳳環表示,美國在物質繁榮基礎上的現代消費文化成為其走向世界領導地位的有力推手,作為一種“軟實力”,美國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理念體現出強大的吸引力,為全世界的“美國化”提供助力。中國在消費市場越來越廣闊的今天也應思考如何使得消費成為改善國家形象的軟實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