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劉智鵬:深港人來人往 禁區60年代才出現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24 17:26:26


香港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智鵬
  中評社香港2月24日電(記者 黃博寧)由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主辦的“人來人往的移民故事”主題講座昨日在香港開講,兩名主講者分別從香港人口變遷和香港邊境禁區的演變角度,講述了香港這座城市人口遷徙歷史和社會的發展。主辦機構負責人何志平表示,“香港故事”講座,是針對當前部分香港年輕人熱衷於探討“本土文化”,宣揚所謂“本土化”而舉辦的。希望通過這樣的講座,幫助青年人瞭解“我的宗族來自於哪裡”,“我的文化基因來自於哪裡”,進而認識香港歷史,瞭解香港與祖國不可切割的血脈淵源。他特別強調,正是因為香港的“人來人往”,才能有今天的繁榮發展。

  致力於香港歷史研究的劉智鵬教授在演講介紹說,香港規模較大的移民活動始於宋朝,那時來自於江西、福建、廣東等地的移民就成了現在的“本地居民”,香港鄧、彭、侯、文、廖五大家族和其他家族就是在那時陸續進入新界的。1841年香港開埠時,僅有7450人,而今天,香港人口數字已經達到734萬。

  劉智鵬是香港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香港特區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香港地方誌辦公室主任。他說,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大量企業北遷,內地與香港交流融合日益加深,令越來越多的港商及專業人士到內地尋求發展機會,最多時在內地工作的香港居民達到近24萬,超過香港總就業人口的7%。他特別強調,香港是個人來人往的城市,是一個開放多元的空間,希望更多港人保持開放心態,順應這個環境。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香港中華文化學院主席何志平博士介紹,歷史上,香港與內地之間並沒有“禁區”,港深(廣東與香港)之間歷史上也沒有真正的邊界,所謂禁區60多年前才出現。1951年,港英開始設立邊境禁區,並陸續在深圳河以南豎立高高的鐵絲網。一直到1962年,與深圳相連的地區全部被納入禁區。自此深圳河以及河以南的禁區成為香港與深圳之間的地理屏障,成為兩地人員交流往來的屏障,並逐漸對一些港人心理產生微妙影響。也就是那時,香港才開始自成一隅,獨自發展。所謂“香港文化”,也才開始出現。

  何志平強調,如今特區政府提出的打造“落馬洲河套區”的構想,是十分明智、極具戰略眼光的舉措。香港人不僅要走出傳統地理概念中的“禁區”,最大化地合理利用緊張的土地資源,更應該打破思想上的僵化觀念,不可再固步自封,唯有邁出“思維禁區”,直面現實,香港社會才能迎來新生。

  由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和香港中華文化學院主辦、公職人員誠信關注組協辦的“人來人往的移民故事”是國民教育系列講座“香港故事”的第二期,第一期為“漢奸與香港”。“香港故事”系列講座意在通過香港歷史的回顧,幫助港人認識香港發展的方方面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