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加坡將展出近200年華人社群發展史
http://www.CRNTT.com   2018-04-18 00:09:44


文物館內展覽了1880年由梅氏族人捐贈給廣福古廟的一口銅鐘。(新加坡《聯合早報》/陳斌勤 攝)
  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新加坡廣惠肇碧山亭建文物館展出從中國廣東南來華人近200年的歷史與文物。配合新加坡文化遺產節的舉行,文物館22日將提早開放給公眾參觀,並提供中文普通話、英語、粵語的導覽服務。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耗資超過60萬新加坡元打造,並獲新加坡國家文物局部分撥款資助的文物館占地面積約550平方米,其中270平方米是室內展覽館。這裡原本計劃興建安老院,後改成文物館,以延續尊重歷史、傳承文化的使命。

  碧山亭文物館委員會主席施義開(80歲)受訪時表示,碧山亭早在十多年前就想建文物館,如今總算落成。他指出:“其實碧山亭本身就是一個大文物館,有許多富有文化歷史價值的文物。這是大文物館裡面的小文物館,集中、濃縮我們的歷史和文物,讓公眾清楚看到200年的歷史,親身接觸文物。”

  文物館顧問李國梁(57歲)是策展人,他說:“碧山的變遷就是一部本地華社的發展史,代表著華人在異鄉自力更生,保留傳統孝道的可貴精神,成為新加坡歷史上不可磨滅的足跡。”

  文物館的展覽突出六大主題,即守禮、守地、守根、守家、守候和守道,介紹廣東社群祖先南來的歷史背景及碧山亭的變化。展覽也反映昔日甘榜山亭的經濟活動、鄉村生活、文化教育等,並以多媒體、實物與照片方式呈現。

  在“守地”展區,參觀者可轉動十來個白圓筒,了解碧山亭的重要里程碑,包括1900年代碧山亭如何從墳山發展成社區、1936年碧山亭學校成立和1973年碧山亭封山等。

  “守根”展現了廣東人清明節的祭拜禮俗,除了祭品模型,還展示一副在1980年代清山時挖掘出來的陪葬瓷棺材。文物館還製作了迷你亭,讓訪客體驗何謂碧山“亭”。

  “守家”則重構甘榜山亭的樣貌,包括甘榜裡常見的帆布床、舊式熨鬥、煤油燈,以及廣東四邑人過去使用的竹筒煙管等。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