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魯洪柯:成長環境變化 台青年中國認同趨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31 00:23:46


全國台聯研究室副處長魯洪柯29日出席2015台灣民情學術研討會。(中評社 張爽攝)
  中評社柳州10月31日電(記者 張爽)全國台聯研究室副處長魯洪柯29日在出席2015台灣民情學術研討會時表示,當代台灣青年由於生活和成長環境的變化,對中國的政治認同呈現明顯的分離主義傾向,表現出明顯的去中就台傾向。在兩岸之間,要通過厚植利益、文化熏陶和青年交流三條路徑,促進台灣青年中國認同的形成和強化。

  魯洪柯說,當代台灣青年成長的30多年,島內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兩岸關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都深刻地影響到台灣年輕世代的政治心理。總的來看,當代台灣青年對中國的政治認同呈現明顯的分離主義傾向,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在緩慢增加,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者“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在緩慢下降,表現出明顯的去中就台傾向。在統“獨”立場問題上,台灣青年表現出明顯的“棄統趨獨”傾向;在兩岸政治定位問題上,贊同“兩岸同屬一中”者與贊同“一邊一國”者此消彼長。

  “相較於年長群體,尤其是外省第一代而言,台灣年輕人在大陸缺乏親緣聯繫和生活經歷,對於大陸有陌生感和疏離感,對中國的認同‘先天不足’。島內的政治社會和輿論環境中充斥分離主義元素,則是造成台灣青年中國認同薄弱的主因。”魯洪柯說,在政治方面,“台獨”勢力30年來不遺餘力地從事分裂活動,而“台灣主體意識”的影響不斷擴大。“台灣主體意識”發源於“台灣意識”,但是經過“台獨”勢力的精心塑造,發生了異化和質變。“愛台灣”、“台灣人出頭天”、“台灣優先”、“台灣前途由2300萬台灣人決定”(“住民自決論”)變成了台灣社會的基本共識。國民黨為了和民進黨比拼“愛台灣”,在一個中國原則上嚴重倒退,並公開贊成“住民自決論”,使分離主義的土壤越來越肥沃。

  魯洪柯認為,在涉外因素方面,過去30年是中國大陸對外影響力日益提升,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格局日益鞏固的一個時期。在不少台灣青年看來,“中國”一詞的政治意涵越來越突出,社會文化意涵越來越淡薄。現在一提到“中國”,其第一反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國際上越來越沒有生存空間,使台灣民眾的挫折感和孤立感加深,引發台灣青年在國家認同上的連鎖反應。

  在教育方面,李扁時期,台灣的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從內容到措辭都滲透分離主義理念,帶有“中國人”“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和“統一”意涵的內容被删除,兩岸的血緣、文化和歷史聯繫被割裂。馬英九上任後,礙於體制制約和“台獨”勢力的阻擾,沒有在文教領域及時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在社會輿論方面,1980年代後期,“報禁”結束,台灣迎來了新聞自由的新時代。島內媒體高度開放、自由多元,追求新奇、衝突、娛樂化的新聞理念,對於大陸的新聞報道負面多、正面少,加深了部分台灣青年對大陸的誤解或偏見,阻礙了中國認同的形成。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