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林美貌:台灣當代散文“出位”之思
http://www.CRNTT.com   2019-07-02 00:13:10


 
  林美貌表示,從散文破體與辨體之辯,也說明了資源越是豐富,體系越是開放,重建象徵體系與形式秩序、求得普遍認同就更為艱苦卓絕。散文的“破體”雖可有效突破散文的僵局,但由於未能徹底擺脫主導要素的重新選擇,並不能真正解除散文的文類焦慮。散文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文體,本無受文類的規範制約而盡顯樸素自然,這種特征,正是所謂的“元類散文”。這也就是顔崑陽在總結新世紀台灣散文創作總結出的——“文體歸源”。正如南帆所指出的:“文類向散文的過渡猶如一種返璞歸真。規則的鬆弛使散文成為一片緩衝地帶。散文成為諸種文類退出競技舞台之後的安居之地。”散文的文體歸元,對受困於散文文類迷思的作者和批評家而言,正是一劑對症良藥。對作者而言,向元類散文回歸,既不是逃避也不是放棄,而是先稍事休息,然後重新出發。

  林美貌說,不管是中國散文史,還是追根溯源西方文論中的散文或隨筆,散文都是範圍寬泛的雜文學。現代散文更能代表文學所有應有的現代、自由的精神。在新文學的發軔期,朱自清就指出現代散文“有種種的樣式,種種的流派,表現著、批評著、解釋著人生的各面,遷流漫衍,日新月異。”如今再讀魯迅那句“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有破綻也不妨”更能理解其中深意。南帆認為,“散文的文類表明,散文的理論即是否定一套嚴密的文類理論。詩學之中沒有散文的位置。散文的文體旨在顛覆文類權威,逸出規則管轄,拆除種種模式,保持個人話語的充分自由。 “文類概念的‘含混’,書寫模式的‘混雜’,文類邊界的‘模糊’,自五四新散文誕生以來,這個根本性的症結始終如影隨形,它對現代散文的創作、研究與發展,都有決定性的影響。散文的擴張/局限在此,衰落/新生也在此。”散文的“出位”還處於現在進行時,散文文體歸元現象勢必越來越受矚目。雖然我們目前無法評估,摒除“文類”這個參照坐標,全面回歸文本後,對文學長遠而言會造成哪些影響,但可以確定的是,散文在“文體歸元”的表現將會越來越精彩。

  林美貌表示,近現代以來的中國文學理論一直強調創新性,有創新則活,無創新則死,這在台灣1980年代以來的散文理論上表現尤為明顯。“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我們為什麼要出發”,“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散文走過了漫長的歷史,經歷了種種理論努力,如今又煥發了勃勃生機。自古以來,散文一直處於邁向他者與主體重申的動態抗衡,須從多重方向性和多重面向性來理解。在清理散文的地基和建構新的散文觀念的今天,如何歷史地同時也是現實地尊重散文這一文體的包容性和豐富性,進行“重建整合”與“創新開辟”成為當代台灣散文界的中心問題。如何界定現代散文,在今日的文學史研究中又被提上議事議程。這種反思工作的重要意義,除了思索和開創散文的新道路之外,重新思考和重新定義散文的意義,也將為散文作家試驗新寫法提供理論根據。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