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實現同胞心靈契合 增進和平統一認同
——第五屆中華文化論壇綜述
http://www.CRNTT.com   2020-01-27 00:10:36


  中評社╱題:“實現同胞心靈契合 增進和平統一認同——第五屆中華文化論壇綜述” 作者: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劉佳雁研究員執筆)

  2019年11月17日至20日,第五屆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成功舉辦。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主辦,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合辦,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文宣部、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大學兩岸文化研究基地承辦,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協辦。論壇的主題是“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實現同胞心靈契合”。

  本屆論壇繼續得到了中共中央台辦、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以及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的協助和支持。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齊續春,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劉結一,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黃志賢,台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全國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主任吳玉良,原文化部部長蔡武,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等領導與嘉賓出席了開幕式,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思想理論界、文化藝術界、宗教界、教育界,包括何雷、陳立、陳晉、王在希、韓永進、李義虎、周弘、楊毅周、鄭平、劉東、高朗、洪孟啟、楊渡、黃光國、徐泓、余克禮、郭震遠等知名人士在內的26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論壇收到論文近百篇。

  本屆論壇最顯著的特點:一是時代感強。會議主題緊扣習近平“1·2講話”的精神設置了“中華優秀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深化兩岸文化交流的新路徑”、“擴大兩岸青年交流與增進文化認同”等子議題,順應了新時代建設文化自信增進兩岸政治認同的需要,也是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需要。二是台灣嘉賓報名踴躍,與会者規格高。今年報名與會的台方嘉賓近百人,其中包括台灣行政機構前負責人、原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台灣前文化主管機構負責人洪孟啟,台灣領導人辦公室前副秘書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前主任高朗,台灣原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著名作家楊渡等,規格相當高。三是主旨鮮明反響大,會後好評如潮。四是到場媒體多。本屆論壇受到眾多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的關注,包括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中評社、中新社、中國文化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中國教育電視台、東南衛視海峽新幹線、海峽衛視、深圳衛視等近20家知名媒體以及今日頭條、澎湃新聞、你好台灣等數家新媒體都對論壇做了深度報導。論壇研討在兩岸關係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下,兩岸同胞如何攜手促進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共同承擔使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劉結一主任等領導的致辭在兩岸引起高度關注,受到新華網、光明網、中評網、中國台灣網等媒體報導或轉載。

  為期兩天的論壇由一個主論壇、兩場大會主旨演講和五組分組討論三大板塊構成,來自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地區的專家學者就當前台海局勢發表了真知灼見。本屆論壇保持了前四屆論壇沉穩大氣的基調和嚴肅活潑的風格,與會專家學者本著專業精神,充分利用中華文化論壇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不論是縱論兩岸形勢難點熱點,還是探求兩岸交流困境及解治之道,無不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充分發揮了中華文化論壇的兩岸文化交流重要平台作用。

  現將與會部分領導和專家學者的主要觀點按議題綜述如下,以饗讀者。

  源遠流長
  兩岸共同中華文化基因無法改變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劉結一致辭並深刻闡述了中華文化在兩岸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中華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和牢固的心靈紐帶。在兩岸交流三十餘載的歷程中,儘管兩岸關係歷經跌宕起伏,兩岸文化交流始終向前發展,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繁榮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對增進兩岸同胞情感、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向新時代,兩岸同胞要在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康莊大道上繼續攜手並肩、相伴而行,不斷將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推向更寬領域、更高水平,不斷增進同胞福祉、促進心靈契合,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更堅實的精神支撐和更蓬勃的生機活力。

  劉結一還指出,擴大深化兩岸文化領域交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和兩岸關係發展的內在要求。兩岸同胞同受中華文化哺育滋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早已在台灣生根開花、枝繁葉茂,熔鑄在每一個台灣同胞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思想情感之中。立足當前、面向未來,兩岸同胞日益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也是兩岸中國人在當今世界文化激蕩中昂首前行的根基。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和極少數“台獨”勢力處心積慮推行“去中國化”、“文化台獨”,阻撓破壞兩岸交流,挑動兩岸同胞對立,企圖割裂兩岸歷史文化連結,磨滅台灣同胞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意識。這種數典忘祖、背叛民族的行徑,必將遭到歷史的唾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中華兒女同是一家人,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兩岸中國人共同的中華文化基因,任何人、任何勢力也都無法改變。

  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鄭平代全國台聯會長黃志賢致辭時表示,海峽兩岸從政治上分隔已近70年,但文化的相通、心靈的契合從未中斷。兩岸同胞身上延續著中華文化的血脈,無論生活在哪裡都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的烙印,更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文化的發展進步讓我們自信。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中華文化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魅力。“台獨”勢力妄圖推動“去中國化”,搞“文化台獨”,但兩岸《富春山居圖》的合璧、兩岸文化界人士日益密切的來往和共同創造印證了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是任何政治手段打不垮、割不斷的。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指出,文化事關民族賡續,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民族經受過無數艱難困苦,卻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文化綿延不絕、接續發展,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文化事關國運興衰,文化興則國運興。70年來,實踐雄辯地證明中華民族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化的基礎上,迎來了文化的繁榮發展和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前不久,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盛大慶典,充分展現了國家愈發強健、民族愈發興旺、文化愈加蓬勃的形象氣質。文化也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紐帶、心靈溝通的橋樑。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正處於關鍵節點。重擔在肩,使命在前。我們願意繼續與社會各界、與兩岸同胞和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歷史進程中,勠力同心、攜手同行,讓中華優秀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台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認為,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生生不息;中華文明也始終充滿創新的能量和動力。孟子和王道思想中包含的“仁政”、反霸、“民本”、“生生不息”和“同理心”五項思想精髓,或可彌補現行世界西方思維中忽略不同發展水準的國家及其發展速度不同的事實和忽略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兩大不足之處。兩岸曾長期隔絕,但文化思想領域的交流一直藕斷絲連,沒有中斷。台灣社會對儒、釋、道的理解和民俗信仰的尊重,大陸以世界大國的需求重新詮釋中華文化的特質,兩岸無論是學術、文化交流,都展現了要在21世紀壯大中華文化的目標。

  堅定文化自信
  共同促進中華優秀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劉結一特別強調了台灣同胞在促進中華優秀文化創新性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在實現民族復興進程中大力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台灣同胞是不能缺席的參與者、推動者和獲益者。兩岸同胞應當堅定文化自信,維護好共同的精神家園,進一步密切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為中華文化注入新時代的內涵,推動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繁榮發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共同鑄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重點闡述了“為什麼要講文化自信”。他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明確把文化自信和道路、理念、制度三個自信並列,提出“四個自信”。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中國大陸的發展道路開拓到今天,越來越需要從文化角度來觀察、思考、梳理它的歷史必然性和內容規定性。這是增強其他三個自信不可避免要做的一件事情。二是對兩岸來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內容或者標誌之一,就是實現文化的復興。三是從中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確實面臨著一個文化自信還是文化他信的問題。

  陳晉先生進一步認為,文化自信屬於在認識和實踐、言論和行為相結合的基礎上,展示出來的一種精神面貌,包含了文化自知、文化自覺和文化自新三層內涵。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知道昨天創造了什麼樣的文化,今天承享著什麼樣的文化,明天應該擁有什麼樣的文化。文化自知,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貴,在於它能激發原有文化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文化自信與實踐走向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必然要落實到個人自覺、民族自信和國家自強的現實走向。而且,文化自信不是一個孤立的、靜態的概念,它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面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政黨的文化體系對比、衝突乃至對抗背景下,延伸出來的一種精神面貌。中國近代以前,中華民族基本上不存在是否需要文化自信的問題。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的對抗中形成的。因此,中華民族這種從“自在”到“自覺”的轉變,是引出文化自信問題的基本前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