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為全面小康夯實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20-02-13 09:00:35


  中評社北京2月13日電/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17日初步核算,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99萬億元,按現行匯率計算人均GDP首次站上1萬美元台階。這是一個標誌性的進展,中國向發達國家邁近堅實一步。實際上如果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的購買力平價標準,中國人均GDP很早已經突破一萬美元,當前已經接近兩萬美元。人均GDP的大幅提高是中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中國網發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孫文凱文章介紹, “小康”一詞於1979年12月6日由鄧小平最早提出。1982年,黨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這一概念,提出了1981年到2000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十三大確認把它作為二十世紀末的戰略目標。這裡的“小康”,按照當時鄧小平的設想,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的階段,並沒有太具體的量化標準,也不是國際標準。總產值翻一番的目標1988年提前實現。到1995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5.7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1980年翻了兩番,原定200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提前5年實現。

  文章指出,根據經濟社會條件變化,“小康”的內涵也在適當調整,並且逐步具體化,這在歷屆黨的代表大會中有所體現。1990年,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對小康目標做了更詳盡的闡述:“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小康,生活資料更加豐裕,消費結構趨於合理,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健康水平繼續提高,社會服務設施不斷完善。”2000年,中國正式宣布如期實現“總體小康”。

  但是正如十六大報告所說,這種小康還只是一個低標準、偏重物質消費、發展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2000年是中國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世界排名112名。2000年時,中國第三產業占比較低,恩格爾系數很高,文化產業落後,公民權利有待進一步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要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提出新的目標,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比小康生活,小康社會更加全面,內涵更豐富。要在本世紀初始的20年,集中力量,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並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的新“三步走”構想: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本世紀末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007年,十七大報告進一步發展了“小康社會”的內涵,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2012年,十八大報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明確指出,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並進一步豐富了小康社會的內涵,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五位一體不可分割的全面小康,同時也是社會全面發展進步與人的幸福指數共同提高的全面小康,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導向,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多領域協同發展、不分地域、不讓一個人掉隊、惠及13億中國人的全面小康。

  之後,習近平在歷次講話中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在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

  從歷次黨的代表大會指導思想看,雖然小康社會的內涵不斷延伸和豐富,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仍然是經濟建設。只有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才能讓全國人民生活達到富足水平,並進一步追求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才能使國家有財力實行精准扶貧戰略,不讓一個人掉隊,實現全面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以上,為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經濟不斷增長基礎上,中國將進一步實現五位一體全面發展,最終使得全體人民步入小康,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