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秋悠遠——盤點那些被淡忘的中秋民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15 13:46:39


9月6日,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官方微博曬出兩個青銅面像形狀的月餅(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9月15日電/“餅兒圓與月兒如,更兆嘉祥食有餘”。如今說到中秋,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月餅。民俗專家提醒,作為中國重要傳統節日之一,中秋民俗事實上要豐富得多。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蕭放的研究表明,中秋節大約成型於宋朝,明清時期逐步完善。在傳統中秋民俗中,拜月是重要內容,例如在明朝時的北京等地區,中秋時要焚燒“月光紙”,即一種印著月光菩薩、玉兔像的紙片,還要在家中設“月光菩薩神位”並獻上貢品,甚至連西瓜都要切成蓮花狀。

  據蕭放介紹,在一些地區,中秋有“夜游玩月”的習俗,俗稱“走月亮”,即在中秋之夜婦女踏月探親訪友。而在我國南方地區則有“偷瓜送子”習俗,俗稱“摸秋”,即人們在中秋之夜到地裡“偷”來瓜果,送給尚未生育的夫妻。

  “很多中秋民俗都包含著祈求早生子嗣的願望,也正因為此,中秋民俗的參與者大多是女性。”蕭放說。

  蕭放還告訴記者,在古代,中秋還是商人結清債務、老板與雇員間選擇是否續約的時間。“對債務人和夥計而言,中秋恐怕就不那麼讓人興奮了,過節其實也就是‘過關’,所以才有‘關節’的說法。”蕭放說。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娟表示,在中秋民俗中,文人賞月、咏月,也是其中不應忽視的內容。“正是大量中秋咏月的詩詞歌賦,賦予了中秋更加豐富的文化氣息,也促進了中秋的‘經典化’‘美學化’。”

  如今,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許多傳統中秋民俗漸漸被人們所淡忘,對此民俗學家表示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上述現象,適時增添符合時代發展的新節俗,促進節日文化與時俱進。

  “節俗文化是歷史的傳承,更是時代精神的聚焦。一部中秋節俗變遷史,也是一部中國人心態的變遷史。”蕭放說。

  (來源:新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