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中評現場:“兩岸一家親論壇”成果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7-12-30 00:14:00


兩岸一家親分論壇現場(中評社 林艶攝)
  中評社漳州12月30日電(記者 林艶 蘭忠偉)“兩岸一家親”論壇28日上午在漳州閉幕,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吳鳳嬌就第一分會場研討成果發表總結報告,以下是報告全文:

  昨天下午的研討中,分論壇15位學者立足於對十九大報告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解、領會和闡釋,從兩岸關係發展和擴大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兩個場域出發,對其焦點、熱點和亮點問題進行了深刻、務實的討論。之所以深入,是因為討論不僅有對當前兩岸關係、兩岸交流合作的政策面分析和反省,而且還延展到如何轉變研究視角、如何細化研究粒度進行兩岸關係理論創新;之所以務實,是因為討論不僅有對兩岸關係發展、兩岸交流合作大趨勢、大形勢的宏觀性判斷,而且還有對台灣青年創業、大陸台資企業發展等微觀經濟單元的細致觀察。具體來看,討論內容包括以下六大方面:

  第一,做出了十九大後,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新時代、迎來新機遇的判斷。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新時代”的重要論斷。經過三十餘年的演變發展,兩岸關係也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蘊含著新機遇。劉穎研究員認為,新機遇體現在:一是兩岸綜合實力對比持續拉大,台灣民眾對自身經濟發展的焦慮,害怕被邊緣化,增強了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感;二是台灣當局的國際活動空間日益被壓縮,使台灣民眾日益認識到台獨是沒有出路的,認識到了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重要性;三是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願意到大陸來創業就業,他們對大陸和兩岸關係發展的認同增加。但在看到兩岸關係新機遇的同時,我們也要客觀地看到兩岸關係的波折性、多重複雜的矛盾性。林子榮視兩岸關係為一個矛盾系統,內涵“法統之爭”、“制度之爭”、“統獨之爭”、“市場之爭”四重矛盾。“統獨之爭”是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而“法統之爭”、“制度之爭”和“市場之爭”等次要矛盾也會強化“統獨之爭”,從而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兩岸一家親”理念,要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但同時也提出了“六個任何”,對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了嚴重警告。周忠非研究員提出,兩岸關係的發展不能脫離“兩岸安全”。

  第二,分析了蔡英文執政後島內社情民意新變化。在過去八年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背景下,尤其是2014年後,島內民意發生變化,具體體現在:對兩岸經貿關係的認同趨向競爭;“台灣人認同”和“反中意識”提升。但在蔡當局執政一年半以後,島內民意出現了新變化。高健研究員將新變化總結為“讓人歡喜讓人憂”。喜在於:統升獨降、對大陸和大陸政府印象、看法好轉;赴大陸讀書、就業的意願增強。憂在於:在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台灣民眾仍認為當前兩岸關係是和緩的,這是否從側面說明當前大陸反台獨政策並沒有達到警示台獨風險的效果。爭取台灣民心一直是大陸對台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在台灣社情民意上,我們要保持定力。對台灣島內民意變化要放在更長的時域下考量,才能更客觀分析民意轉變的深層次因素;對島內民調機構的結論要有保留性,要綜合不同政治立場民調機構的意見,善於辨別。要加強對島內實地調研的力度。

  第三,辯證探討了台灣經濟的回暖問題。2017年台灣經濟增長率上修為2.58%,遠高於馬英九時代的保1、保2目標,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台灣經濟真正好轉,而這背後的動因又是什麼,是否是蔡當局“新經濟政策”、“新南向政策”的效果?王建民研究員提出,台灣經濟好轉主要是受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回暖的大氣候影響。雖然台灣經濟與自己比是增長了,但在亞洲四小龍中仍然是倒數第一,也沒有趕上亞洲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台灣經濟增長並沒有帶來民生的改善,讓島內民眾“無感”。蔡當局的空想經濟政策給民眾帶來新的痛苦。龐建國教授梳理了台灣經濟增長的動因,提出對大陸出口增長是台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大陸只要把自己發展好,加強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台灣企業只有提高自身產品的品質,才能牢牢地把自己嵌在大陸產業鏈上。

  第四,更理性、務實地看待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青年是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所在。近年來,推動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是中央對台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勵台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和措施,設立了53個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但鄧啟明教授對台灣在校青年和台灣社會青年的分類調查卻發現,願意到大陸創業的比例不到50%,明確表示不願意到大陸創業的比例近20%。不願意來的主要原因是“對大陸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的不了解”和“缺乏人脈”。未來,政策應更著力於:進一步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往來,讓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能夠到大陸走走看看;多方位加強對政策的宣傳與貫徹,特別要注重用新媒體、用台灣青年易於接受的渠道進行宣傳。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台灣青年的生活方式、社會心理客觀上存在差異,政策實施也存在“中央熱、地方冷”的不同步,再加上創業本身也有風險,所以劉澈元教授提出要加強對台灣青年創業的風險防範管控,適時建立退出機制,以免產生負面效果。林士凱博士也以台灣兩岸經營者俱樂部在推動台灣青年創業的實際工作為例,提出人脈、環境、資金是台灣青年創業的必備要素。

  第五,持續關注台資企業發展問題。台資企業是兩岸經濟關係健康發展的基礎紐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核心元素。長期以來,大陸都高度重視台資企業的發展。但由於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台資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因此,要擴大兩岸經濟合作、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其中關鍵一點是如何讓在地台資企業能夠有越來越來好的發展。我認為,台資企業的發展關鍵在於自身,“打鐵還要自身硬”。台資企業既要,也要善於把握大陸發展的新機遇。蘇美祥研究員從十九大報告中“大陸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個方面”入手,具體分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區域協調發展、全面開放新格局等為台資企業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桑登平教授建議運用飛地經濟發展模式,推動區域內更多台資企業集聚,使台資企業構成完整產業鏈,實現區域台資經濟一體化。當然,大陸在扶持台資企業發展的同時,堅決反對有的台商到大陸賺錢,回台灣後卻支持“台獨分裂”,絕不姑息“綠色”台商。那麼,如何界定“綠色”台商、客觀、準確地辨識大陸台資企業的政治立場,難度極大。楊仁飛研究員分析了2016年台灣前500家營利事業向不同政黨“立委”捐贈政治獻金的情況,其中涉及到了在大陸投資的台企向民進黨、時代力量的立委捐款,我想在這方面有了很好的進展。

  第六,探索兩岸次區域合作模式。基於兩岸關係複雜、嚴峻,整體性推動兩岸經濟一體化,難度頗大。可行性路徑是先在局部區域開展熱點合作,然後逐步拓展。在目前兩岸次區域的合作模式中,夏金合作是最具可行性的。劉登鐘教授發現小三通成為兩岸人民往來的黃金通道,提出未來“廈金不要門”的合作願景。

  兩岸一家親論壇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閩南師範大學、中評智庫基金會共同主辦,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台聲雜誌社、閩南師範大學台商研究中心、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兩岸關係理論漳州研究基地為承辦單位,論壇主題為“十九大精神與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新機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