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張銘清:閩南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
http://www.CRNTT.com   2018-01-18 00:19:14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張銘清。(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1月18日電(記者 蘭忠偉)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張銘清日前在福州舉行的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中表示,深植於台灣社會的中華文化旗幟,並非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夠去除。“文化台獨”企圖削弱甚至切斷中華文化在兩岸的血脈相融,是刨根抽魂的無知狂妄行為,只會造成台灣社會精神缺失和錯亂,嚴重損害台灣社會心靈和機體健康。

  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把文化提高到事關國家的興旺、民族的強盛的高度來認識,提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條件來認識,是非常值得我們認真領會和深思的。

  張銘清認為,閩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是生活在廈門、泉州、漳州地區的閩南人代代相傳、不斷發展創新的地域文化。閩南濱海的地理環境和外來文化的融入,多元文化的雙向交匯的豐富性和特殊性拓展了閩南文化,使閩南文化具有不同於中原黃土文化、具有鮮明的海洋色彩和海洋精神。研究閩南文化對於我們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和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張銘清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福建設置閩中郡,開啟了中原文化與閩南文化的交流融合。漢晉時期,大批中原人遷入閩南地區,推動了閩南文化的形成。晉唐時期,閩南地區人口劇增,經濟迅速發展,管理日臻完善,閩南文化得以發展。閩南文化是農耕文化、海商文化基礎上,吸納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後孕育發展起來的。閩南文化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獨特性格和豐富內涵,都體現在閩南人的性格特征,以及建築、民俗、宗教、藝術、方言等方面。

  他說,作為閩南文化的代表—泉州,宋元時期曾為“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點,曾與100多個國家通商貿易,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的聚集地、交匯點,被稱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到泉州經商,帶來了伊斯蘭文化,豐富了閩南文化。明清時期,歐洲商人和傳教士帶來了西方文化,閩南文化進一步繁榮多元。朱熹稱泉州“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是因為這裡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猶太教、摩尼教、拜物教、日本教等,世界幾大宗教皆在此並存,被聯合國授予“人類多元文化展示中心”。199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考察“海上絲綢之路”,泉州是全世界四個城市之一。2013年,作為閩南文化的代表—泉州當之無愧地被評為“東亞文化之都”。

  張銘清表示,閩南方言的獨創性主要表現在語言詞匯、語法諸方面自己的特點。法國語言大師馬伯樂說過:“閩南話是世界上特別古老的語言,它不僅形成歷史悠久,而且還保存了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同時還保存了古漢語的詞語。這些詞語在普通話和漢語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沒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閩南話中卻是基本詞兒。故閩南方言被稱為‘語言的活化石’,這在漢語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區別漢語的重要標誌之一。”

  張銘清指出,今天,閩南話早已越過了省界、國界廣為傳播,在台灣島、新加坡和海外華人華僑聚集地成為交流的“普通話”。據統計,全世界使用閩南話的國家和地區高達5千多萬人,是國內使用閩南話人數的3倍多。閩南話甚至同化、取代了一些國家的當地方言而成為主流語言。
 
  “台灣除了高山族外,都使用閩南話。這是從元代開始閩南人向台灣遷移的結果。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聽到熟悉的鄉音,使用鄉音交流,親切感油然而生。海峽兩岸的交流是不是使用閩南話,交流的效果是很不一樣的。所以,有關領導要求做對台工作的幹部最好能講、能聽閩南話。”張銘清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