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項方語中評:澳門歸僑文化為灣區發展添助力
http://www.CRNTT.com   2018-08-27 00:23:51


澳門科技大學講師、社會文化研究所在讀博士項方
  中評社香港8月27日電(記者 蘭忠偉)近日,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小組的組建名單亮相,使灣區規劃增添了整合的力量,澳門“桌子上唱大戲”的優勢與作用再次引起關注。澳門科技大學講師、澳門科技大學社會文化研究所在讀博士項方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分析了澳門歸僑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可發揮的優勢與作用。

  項方指出,歸僑作為澳門人口組成的第三大族群,有幾個具備優勢的特徵:首先,具有多元文化背景,歷史上由僑鄉遷居到東南亞和其他國家,自六十年代起,又遷居回澳門,因此他們生長於嶺南文化中的廣府文化、潮州文化或客家文化,又親歷伊斯蘭文化或佛教文化。第二,歸僑多具有拼搏精神和商業的眼光,遷居來到澳門後多從事商業活動,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在區域內外都建立了廣泛商業網路,對於國內外環境,尤其是海外市場具有極高的敏銳度。第三,歸僑與海外華人華僑有天然的聯繫,除了跨國商業的多層面經濟聯繫之外,許多歸僑的親屬當年留在國外,因此,旅遊、省親成為自發的跨國活動。第四,歸僑的後代,即僑二代、僑三代人才濟濟,歸僑一代閱歷豐富,對於教育十分重視,因此僑界的後代多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加上很多僑二代出生在國外,成長在澳門,求學經歷沒有受到地域的限制,所以語言能力和文化的適應性較高,熟悉港澳的制度環境,對內地的了解和認同也較高。

  澳門歸僑在大灣區發展中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項方表示,主要還是聯通和推動的作用,灣區的二區九市是澳門歸僑的故鄉,東南亞國家是大部分澳門歸僑的原居住國。對於兩邊的風俗、習慣、當地居民的話語體系,歸僑是最熟悉的。國家花了很多錢,打造大灣區,實際上的效益和接受程度,還需要時間,現在還是較難估計。制度可以設計,基礎設施可以建造,人才要靠吸引,民心相通只能靠理解和互相尊重。歸僑與灣區其他城市、與原居住國都有多層次的聯繫,經商、旅遊、文化交流成為一種自發的習慣。在中國與東南亞諸國的關係中,民間多層面的天然聯繫是一個實際存在而似乎被低估的方面。暫且按下“資源、戰略”等政治術語不提,從人本角度考慮,民族之間的溝通、理解是合作和來往的基礎。在這一點上,歸僑自近代起一直承擔著民間大使的角色,尤其是對於中國與東南亞鄰國的關係作用很大,至今這種聯通的優勢,仍然是其他族群所不具備的。

  項方說到,澳門歸僑多以族群網路和口碑信用為基礎,經營中小規模的生意,在澳門已經有很好的基礎,但也存在有傳承的問題。可否思考讓僑界青年一代可成為主角,僑界社團可組成更多青年聯誼團體,使僑界青年團體成為代言人,傳承歸僑社團的精神財富和廣闊網路,促成與內地、香港和東南亞國家青年人的溝通。具體可與高校機構合作,增加獎學金、創業基金、留學生交流項目等,讓僑二代、三代等青年團體成為聯通歸僑、華人華僑及後裔的主體;另外,澳門歸僑總會設有發送獎學金的活動,僑界可藉此建立獎勵機制和反饋渠道,推選出青年領袖和明日之星,傳承歸僑文化。青年人的聯通,是地域的聯通,也是時間上的傳承,青年領袖是歸僑文化的承載主體,也是未來推動灣區發展的主角。

  “澳門歸僑是有愛國情結的一個群體,對於故土也有一種特殊的情懷。除了歸僑社團之外,宗親會、同鄉會的活動也是歸僑與僑鄉故土的聯繫。”項方指出,政府之間可相互合作,抽取區域文化中具有特色的一點,如服飾、習俗、飲食、婚姻嫁娶等民俗,由一點特色打造出一個品牌,擴展至整個灣區。通過特色文化增添灣區的魅力,擴大商業合作的機會,同時歸僑文化內涵可在灣區大空間中得到更多表達,豐富文化的生命力。此外,灣區政策在落實的過程中,發揮僑界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將土地和稅收、港澳內地居民身份證等政策紅利落實在社團和社區,給予中小規模企業和個體經營更多機會,從科技便利居民生活的角度尋找需求點,啟動創新和內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