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多斷交”的台灣社交媒體輿情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8-07-27 17:42:29


圖1:“台多斷交”事件台灣社交媒體輿情走勢圖
圖2:近一年半台灣“外交”議題總體輿情走勢圖
  中評社╱題:“台多斷交”的台灣社交媒體輿情分析* 作者:中評智庫基金會

  台灣與多米尼加“斷交”後,台灣社交媒體的主流民意有三點:第一,呼籲蔡當局放棄無謂的“金錢外交”、“凱子外交”,把錢用在急需的內政議題上。第二,認為台灣不應再糾結於苦苦維繫名義上的“邦交國”數量,增強自身實力、為國際社會做出實際貢獻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第三,感慨藍綠政黨、政治人物已經無法代表台灣民眾利益、反映台灣民眾心聲,希望政壇能夠有跳脫、超越藍綠的政治主張。

  一、前言

  5月1日,多米尼加共和國(台稱多明尼加)成為蔡當局上任以來第三個“斷交”的台灣“邦交國”,也讓台灣當局的“友邦”數量減少為19個。“台多斷交”與解放軍台海軍演、軍機繞島飛行一道,成為近期大陸方面反制島內“台獨”躁動“組合拳”的一部分,在台灣輿論與社交媒體引發持續政治效應。而“台多斷交”又適逢蔡當局“拔管”面臨巨大輿論壓力、在野勢力通過操作各種議題不斷打擊民進黨政治聲望、為年底“九合一選舉”加溫造勢的關鍵時間點,故“斷交”事件再度引燃台灣網絡輿論積蓄已久的怨氣與怒氣,成為觀測當前台灣政局的風向標。

  二、輿情總覽

  1、輿情週期特徵

  由於“台多斷交”事件具有突發性,台灣社交媒體直到5月1日中多建交公報簽署後,才大規模、高密度關注和報道這一事件。如圖1所示,在八天的輿情觀察期內,“台多斷交”輿情呈現出明顯的“L”型輿情走勢,即事件發生當天輿情熱度最高,聲量和關注度均達到最大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輿情熱度以較快速度消退。不過,在輿情觀察期的後期,大陸要求外國航空公司糾正“台灣列為國家”遭反彈、台灣再度無緣WHA等涉外新聞,躥升為輿情新熱點,可以視為“台多斷交”輿情的長尾效應與變種。

  圖1:“台多斷交”事件台灣社交媒體輿情走勢圖

  因此,作為台灣“外交”議題的一部分,“台多斷交”輿情本身既是一個小週期、也組成了大週期內的一部分,故有必要將自2016年10月以來台灣社交媒體所有涉及台灣“外交”議題的輿情走勢進行匯總與比較。

  圖2:近一年半台灣“外交”議題總體輿情走勢圖

  從圖2可以明確發現,近一年半台灣“外交”議題輿情的週期性起伏就是由“斷交”事件所致,2016年12月“川蔡通話”後發生“圣普斷交事件”,輿情進入第一個高峰;2017年6月與台當局具有一百多年“外交關係”的巴拿馬也宣佈與台“斷交”,輿情達到第二個也是目前為止最高的峰值;今年5月1日中多建交,輿情進入第三個高峰,但該峰值明顯低於前兩個峰值。

  綜合上述輿情走勢特徵,可得出三點觀察:第一,“斷交”輿情是影響台灣“外交”輿情高低的決定性因素,但“斷交”輿情熱度普遍持續較短,不超過一個月;第二,“斷交事件”所帶來的輿情熱度高低首先取決於“斷交國”本身的地位,如巴拿馬是台灣當局歷史最悠久的“友邦”,台巴“斷交”對台灣社交媒體的影響高於與圣普和多米尼加;第三,基於上述特徵,可以預計,如果梵蒂岡與台灣“斷交”,或者大陸同時與多個台灣“邦交國”建交,該議題的社交媒體輿情有望達到第四個峰值,相反,如果“斷交”事件每隔一段時間才發生,且“斷交國”不像梵蒂岡那樣具有重要意義,那麼該議題在台灣社交媒體引發的輿論效應將遞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