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充分挖掘中國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
http://www.CRNTT.com   2019-07-05 09:00:35


  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  2005年至2017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在中國國際貿易總額中占比從11.47%上升到14.95%。同期,世界服務貿易總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從20.66%提高到23.69%,均提高了3個百分點。

  服務貿易地位上升並顯現新功能
  
  經濟參考報發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濟學院羅立彬、郭芮文章表示,服務可貿易性提升使得服務貿易比重提升。服務貿易比重提升的根本原因在於服務的國際貿易成本下降使其可貿易性提升。多邊和雙邊的自由貿易談判、自由貿易區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的創新帶來的國際服務貿易的法律壁壘降低。因特網和通信技術的突破性進步和廣泛普及帶來技術壁壘降低,極大地降低了服務貿易所需的溝通成本,使得服務業所需要的生產要素高度互聯互通甚至重新組合,產生了大量的貿易行為。當這種貿易行為跨越國界,就成為國際服務貿易。正是因為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發展促使服務貿易成本降低到低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服務價格的差異,才促使離岸服務外包迅速增長,並成為服務貿易當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

  新時代產業結構變化為服務貿易提供產業基礎。隨著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需求重點將從“可獲得性”向“品質、多樣性、精神愉悅”過渡。此時,供給側增量大多與服務業有關,2018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2%,未來還會繼續提升;品質及多樣性需求的滿足需要研發、設計等服務,精神愉悅需求則需要旅遊、文娛體育等服務。它們幾乎都具備較為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這就會導致兩個變化:一是在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背景下,中國國內市場的擴大將吸引國外服務提供商進入,帶來服務貿易進口;二是中國大市場會為服務提供商提供在競爭中提高質量的機會,形成“本地市場效應”,促進服務出口。

  新業態導致服務貿易新現象和新功能,服務貿易拉動貨物貿易的現象開始出現。服務外包“離岸轉在岸”,與製造業形成合力,帶動製造業形成新貿易優勢,體現了以服務外包為形式的服務貿易新功能。近年中國服務外包領域的一個重要現象是“服務出口轉內銷”,原本承接離岸外包的企業開始轉向在岸外包,為國內製造業提供服務並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出口。2006年到2017年,中國在岸外包業務規模從幾乎為零迅速增長到464.7億美元,占外包總業務額比重增至36.84%。這是國內外經濟環境以及中國經濟優勢發生變化的自然結果,但是它對於中國服務業發展、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產業分工、製造業以及貨物出口轉型升級以及服務貿易結構升級都有重要意義。

  中國服務貿易優勢轉換與結構升級

  文章分析,2005年到2018年,旅遊、運輸以及與貨物貿易相關的傳統服務貿易出口比重從73.96%下降為39.86%,同時其他服務出口的比重從26.04%提高到60.14%;其中上升最快的是“其他商務服務”和“通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

  人均收入提高使傳統比較優勢弱化,經濟總量擴大帶來“本地市場效應”新優勢,帶動服務貿易結構升級。過去中國在旅遊、運輸以及與貨物貿易相關的傳統服務貿易的優勢主要源於低成本勞動力和自然資源,但當前這種優勢都在弱化。2006年到2018年,中國人均GDP從16738元上升到64521元,直接導致中國在旅遊等傳統服務貿易領域的優勢弱化。但同時,中國GDP總量也從21.9萬億元增長到90.03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中等、總量第二”的獨特國情使中國在逐漸失去低成本優勢的同時,也在培育“本地市場效應”的新優勢。 今後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優勢將逐漸傾向於“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的領域,比如研發、設計、品牌、文娛體育等,說明今後中國服務貿易結構將逐漸升級。

  對外投資崛起帶動現代服務貿易比重提高。對外直接投資不僅是資金的國際流動,而是知識、技術、管理等市場交易成本較高的資產搭載在資金之上而進行的“一籃子”國際轉移。2005年到2018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從百億美元左右增長到1300億美元 ,流量居世界第二;但從存量方面看,2017年中國雖然也已位於全球第二,但是只有美國的23.2%,而同年中國GDP已經是美國的63.13%,說明中國未來對外直接投資增長仍然有較大潛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又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新階段,這將快速帶動中國技術、中國設計、中國品牌出口國外。不僅如此,目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也集中在服務業,2017年各類服務業所占的比重超過80% ,如果說“商業存在”被認為是服務貿易的一部分,那這部分對外直接投資則直接增加了中國的服務貿易出口。

  服務外包的增長帶動服務貿易結構升級。作為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外包業務結構也經歷升級。2006年到2017年,信息技術外包(ITO)占比從68%下降到49%,業務流程外包(BPO)比重從32%降到19%,而知識流程外包(KPO)則從近乎為零提升為32%。 作為服務貿易重要組成部分,服務外包的業務結構升級會帶動服務貿易結構整體升級。

  傳統服務貿易比重下降,新興服務貿易比重上升本身也是世界範圍內的總體趨勢。比如2005年到2018年,旅遊、運輸和與貨物相關的服務貿易所占比重從66.64%降低到62.42%,降低了4.22個百分點;同時主要由現代服務貿易所組成的“其他服務貿易”比重則從33.36%提高到37.58%。

  新時代推動服務貿易優勢轉換的戰略

  文章提出,正視服務貿易逆差的必然性,進一步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從總體規模來看,中國已迅速成長為服務貿易大國,2016年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但是增長最快的不是出口而是進口,導致逆差從2005年的55.02億美元擴大到2018年的2581.99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旅行服務貿易:2018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逆差為2581.99億美元,其中旅行服務貿易逆差就達2373.80億美元。其原因是在出口基本平穩的情況下,進口迅速增長:2010年出口額為458.14億美元,而2018年為394.59億美元,變化很小;但是同期進口卻從548.8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768.4億美元。

  這種逆差擴大根本原因在於全球經濟格局中中外地位的變化。中國經濟總量近年來在全球比重越來越高,2005年到2017年間從4.81%逐年增加到15.16%,基本每年遞增1個百分點。與此相對的是發達經濟體比重的下降,美國從27.57%降到24.02%;歐盟28國從30.39%降到21.40%;日本從10.01%降到6.03%。同期,人均GDP方面,中國年均增長率為8.74%,美國為0.86%,日本為0.84%,歐盟為1.01%,世界平均為1.57%。可見,這是中國迅速追趕發達國家的階段。旅行服務貿易涉及的是“出境旅行”,一般來講,其需求收入彈性和需求價格彈性都大於1,因此,對於中國人來說,隨著收入的提高,對出境旅行的需求迅速提升,而境外人均收入增長速度相對較低使其旅遊成本增長也不高,對於中國人來說,出境旅行的相對價格更便宜,因此出境旅行快速增加並不令人意外;相反,對於境外人來說,中國收入水平的上升導致到中國旅行變得更貴,加上其收入增長本身相對較慢,無論從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角度看,境外人士到境內旅行的需求都不會增長很多。事實上,中國的旅行服務貿易出口額在2010年之後就處於比較平穩的狀態,甚至在某些年份有所下降。從這個角度講,近年來中國服務貿易逆差擴大是中國經濟增長較快較穩,以及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一個結果;雖然2017年以來,中國旅行服務貿易進口增速開始明顯放緩,中國出境游以及旅行進口市場可能從超高速增長階段回落到中高速增長階段,但是只要中國經濟占全球比重提高的趨勢不變,短期內服務貿易逆差的狀況不會發生根本變化。

  目前中國服務貿易領域正處在由傳統比較優勢向本地市場效應優勢轉換的過程中,在國內服務需求擴大而供給能力逐漸提升的過程中,服務進口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正常現象。但是考慮到不少服務業領域仍然存在可貿易性較低的狀況,國內服務業的發展以及服務市場擴大最終還是會幫助形成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優勢,而服務業擴大開放有助於加快這一優勢的形成,比如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會帶來競爭效應和示範效應,一個全面開放、充分競爭的產業發展環境必然會迅速推動服務業迅速發展,從而加快形成本地市場優勢,推動以規模經濟為特征的現代服務出口。

  繼續推進服務外包發展,充分挖掘比較優勢,循序推動本地市場效應優勢逐漸顯現。繼續推進離岸服務外包對於中國服務貿易意義重大。首先,它既直接導致服務貿易出口,也是在中國本地市場優勢完全形成之前,充分挖掘中國服務領域比較優勢的重要方式。其次,離岸服務外包可以帶動國內服務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在與國外服務需求方合作過程中產生的技術外溢有助於提升國內服務業發展水平;二是一旦國內服務需求擴大,離岸外包可以迅速轉化為在岸外包,促進國內產業分工,帶動國內生產性服務從製造業中分離出來,成長為獨立且高效率的生產性服務業,進而帶動製造業附加值以及貿易優勢轉換;三是隨著國內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分工協作水平逐漸提高,當中國的製造業企業開始對外投資並在全球形成品牌優勢時,相關的服務企業也會跟隨出口,從而真正形成由大規模本地市場帶動的品牌授權以及知識產權等高附加值服務出口。雖然這一過程需要長期努力,但是發展服務外包無疑會促進這一過程加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