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以新基建增強民生領域保障能力
http://www.CRNTT.com   2020-12-15 08:43:33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同時,中國民生領域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亟待解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能夠破除要素流動阻礙、優化資源配置,解決民生領域結構性供給不足的問題,短期能夠穩經濟、穩就業,長期來看,將有效釋放經濟潛力、增加民生福祉。

  經濟日報發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嘉珣文章表示,“滿足需求”是民生保障的邏輯起點,但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民生產品供需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新基建中的數字基礎設施弱化了空間限制,使優質醫療、教育等民生供給均衡化,而數字化的產品和服務具有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的特點,適合應用於大多數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產品。同時,新基建各項技術具有持續改進和迭代的特點,催生出更多業態和模式,能夠在民生領域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務,在為民眾提供基本社會保障的同時,增強公共服務的經濟屬性。

  文章認為,儘管新基建中新型數字技術和創新服務模式能夠促進民生領域快速發展,但也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新基建要與傳統基建協同融合。新基建中的各項技術與基礎設施並非大部分民生領域的剛需,需要通過與傳統基建融合,將新技術“嵌入”公共服務中,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增強保障能力的作用。新基建核心資產在於其算法代碼、軟件系統和規則標準等虛擬設施,其形成的產品和服務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和非競爭性,且不會因為產品形態的改變而耗竭,在傳統基建構建的產品或服務體系下,利用數字技術進一步優化需求識別算法,能夠覆蓋更複雜的公共服務項目。例如,作為傳統基建的電網系統,通過新技術將交通、天然氣等多種複雜網絡系統融合其中,既能助力電力系統整體高效協調運行,又能為偏遠地區提供可靠的電力保障。

  其次,新基建要堅持以人為本,著力在醫療、教育等領域發揮作用。在新發展格局逐漸形成過程中,新基建應著力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通過新技術促進區域間均衡發展、完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中國農村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公共服務仍存在分配不均、購買力不足等現象。新基建中5G帶寬速率是4G的100倍,同時具有延時低、收發信令速度快的特點,通過5G網絡能夠同步傳輸大量醫療數據,將醫療資源分配突破空間界限,實現偏遠地區的遠程診斷、遠程手術。而解決優質教育資源缺失難題,部分地區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和物聯網設備實現遠程教育和人工智能解題等功能,將優質教育資源惠及偏遠地區,破解教師編制不足、師資力量不均衡等問題。

  再次,要限定新基建數據的使用範圍和參與主體規模。高效的公共治理離不開海量數據的獲取和積累,這就涉及對用戶進行實時監控、分析和預測。在新技術應用尚存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應限定其使用範圍,加大隱私保護和信息安全的保障力度,避免因過度收集數據而產生的濫用數據或“用戶畫像”歧視現象。儘管新基建一大創新之處體現在引入“新主體”參與,通過消除不合理的准入條件,改善傳統基建領域參與主體少的局面,但在部分民生領域,應該適度限制參與主體的規模。例如,由於乘數效應和規模效應的存在,在以數據為主要生產要素的互聯網領域通常最終只能剩下數量很少的公司,存在“贏家通吃”的現象。在普通百姓支付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由此產生的壟斷將不可避免地造成公共產品和服務價格的上升,不利於民生改善。

  最後,新基建要“軟硬兼施、虛實結合”。新基建既包括以物質資產、設備構成的“硬性”基礎設施,也包含以數據分析、雲計算、解決方案等為代表的“軟性”基礎設施,在做好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要增加相關產品和服務實時感知、準確預判、操作執行的能力。例如,在民眾關切的食品、藥品的運輸方面,相關企業既要增添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商品全流程追溯設備,實現從生產到售賣全鏈條有跡可循,又要通過算法和數據智能識別商品種類和溫控要求,實現不同商品智能歸類、區別存儲和運輸;在保障民生安全方面,政府不僅要建立數據存儲中心和超算中心用以收集相關行業運行中的數據,還應該利用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實現信息回溯、實時監測、異常預警、處理前置等功能,使中國順利從保障生理性民生需求向破解安全性民生需求邁進。未來,各地還應增加對軟件系統、算法代碼、標準規則、人才培養等“無形資產”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力度,加大相關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建立良性激勵調動機制,為新技術在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創造便利的基礎條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