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擬像遭遇青年“鄉民”——談台灣網絡文化與大陸想像
http://www.CRNTT.com   2018-12-09 00:10:57


隨著兩岸網絡愈發寬闊,中國大陸互聯網巨頭逐漸進入台灣市場。
  中評社╱題:當擬像遭遇青年“鄉民”——談台灣網絡文化與大陸想像 作者:馮寧默(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生

  作者指出,台灣地區的互聯網使用和普及起步較早、成長迅速,在與中國大陸趨於融合的脈絡中呈現出差異化發展特徵。在互聯網世界中,台灣青年對於大陸存在想像,但這種想像是否與大陸實際情況相符,關於中國大陸的言論是否公正客觀,造成台灣青年對大陸的不良想像的原因和背景又是什麼?會為兩岸交流和兩岸青年融合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虛擬的大陸形象是否會反客為主?本文將就此展開討論。

  一、研究緣起

  台灣地區約有2,300萬人口,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絡資訊中心2017年7月公布“2017台灣寬頻網絡使用調查”報告(TWNIC),推估全台12歲以上上網人數達1,760萬人;上網人數經推估已達1,879萬,整體上網率達80%。⑴在台灣島內,對於互聯網的翻譯為“網際網絡”,亦簡稱“網絡”,而針對上網者,比大陸稱作“網民”相比,台灣有時會使用“鄉民”這一親切稱呼。

  隨著兩岸網絡愈發寬闊,中國大陸互聯網巨頭逐漸進入台灣市場,微博(Weibo)成為台灣明星甚至平民百姓與他人公開互動的場域;微信(Wechat)成為兩岸商務、親友溝通,獲取豐富的公眾號資訊的渠道;淘寶台灣(Taobao)將虛擬世界中的訂單化為真實的購物體驗;愛奇藝、嗶哩嗶哩(bilibili)為兩岸影音愛好者提供服務;豆瓣、知乎成為一些台灣青年彰顯個人興趣經驗的集散地;抖音、秒拍分享兩岸不同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還有眾多大陸網站擁有一定數量並持續成長的台灣用戶,無論出於商務目的還是好奇的心態,台灣“鄉民”對大陸網站具有好奇心並願意嘗試體驗。

  雖然兩岸交流日益深化,就現階段整體而言,台灣地區網民仍舊與大陸有所不同。島內最常用的搜索引擎、通訊App和論壇看板呈現出台灣網絡文化的個性。台灣流行的搜索引擎為Google與Yahoo奇摩;通訊App多使用臉書(Facebook,含Imessage)與韓國通訊軟件Line,流量最大的論壇為本土PTT看板,常使用的地圖為Google Map,Instagram是多數照片分享的平台,是台灣網民的普遍使用習慣。

  二、“數位原住民”與大陸想像

  在世界各地,青年群體都是互聯網使用的主力,青年的日常生活已經和互聯網無法分割,與老一輩不同的是,青年群體的成長歷程與互聯網在全球範圍推廣普及的時代高度重合。台灣在20世紀後期經濟起飛,互聯網推廣較早,台灣青年成長經歷融合了互聯網在台的發展過程。這一代青年網民被稱為“數位原住民”,即為無需成年後再學習使用,而是自幼接觸互聯網的網民。

  網絡世界紛繁複雜,台灣青年亦無法置身事外,在網絡逐漸走向深入化、青年化、在地化與全球化的發展浪潮下,台灣的網絡文化呈現出正負兩方面特徵,在網絡的正面文化上,資訊更加容易獲取、溝通不再擔心距離,更加方便學習交流;在負面文化上,也呈現出網絡的負能量,社會矛盾放大化、謠言傳播、世代與族群衝突得以直接呈現,與中國大陸青年一樣,台灣亦不乏青少年遭受霸凌或沉迷網絡身心受害的悲劇。

  在法國社會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年)看來,現代性造成了“擬像”(simulation)的誕生,指並不存在、通過虛擬現實而來的產物比真實存在的物品還要更加真實,甚至代替真實、引導真實⑵。在網絡的世界中,總不難發現過激化、極端化和侮辱性言論,由於個體的經驗有限,主觀好惡與刻板印象時而先入為主地佔領屬於理性與邏輯分析,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與理解事物,為互聯網世界的“擬像”提供了土壤。

  “當代的意義和表象不再存在,擬像淹沒了真實”⑶。哲學家解讀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病竈的方法,亦可用來聚焦於具體而微的網絡個案。即便是對於台灣保有十分好感與關切的大陸網民也不難發現,台灣網絡長期充斥對於大陸的偏見與誤解,集中體現在了台灣社會最常接觸到的陸客、陸配、陸生三者之上。

  陸客在臉書、Ptt看板中常常成為低素質、吝嗇、損毀公物的人,在Yahoo奇摩上檢索陸客新聞,除了陸客人數、來台政策等中立性資訊之外,陸客的低素質、不文明行為成為媒體的常見報道。若是提及陸配團體,則常見“假結婚、真打工”,將榮民的陸配妻子稱為“黑寡婦”,必定是為利赴台,或者是一概將陸配冠之“匪諜”和“統戰工作者”。至於更加晚近赴台的陸生,除了“匪諜”之外,更有“陸生人人月領兩萬獎學金”的謠言。

  實際上,不僅是對於與台灣有實際接觸的大陸人的誤解,許多偏見來自於非人、非同時與非同地。在網絡空間,也會看到提到“Made in China”就是質量差,提到中國大陸科技進步即認為是抄襲,提到同樣置身互聯網世界的中國大陸網民,則認為都是些五毛黨或者是有組織為中國大陸講話的機器人。

  三、虛擬想像:“非真實”大陸形象的誕生

  網絡世界中“非真實”的大陸與大陸人面貌是如何誕生的呢,筆者將從以下幾點來源進行分析:

  1、教育制度:台灣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曾嚴厲禁止左翼書籍閱覽、傳播,意識形態與文化方主動疏離中國大陸,種下了兩岸從政治到文化對立的種子。解嚴之後,台灣部分人士推動本土化運動,刻意解構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發展脈絡,歷史科等教科書等“去中國化”,形塑中國史和台灣史並行,甚至將中國史整個放入東亞史敘事中,用“多元化”降低中國史的篇幅,造成台灣目前認同混亂。

  2、媒體報道:台灣媒體對於中國大陸的報道呈現出負面多於正面的現況,對於少數在台陸人的不文明、違法行為,特別強調其“陸客”身份,一味追求點閱量,時常使用聳動標題迎合讀者。如此難以客觀地描繪中國大陸近年來發展變遷和個體經驗,使得讀者無法瞭解大陸的真實面貌。

  3、政治紛爭:台灣解嚴後,部分人士推動本土化運動,刻意主動疏離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脈絡。對於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事實使用現代性等理論,賦予其很高的進步屬性和價值肯定。對於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使用自由主義、認同政治、民族自決等概念,視其為“外來政權”,將殖民的概念引入一國內部,造成了對於日殖時代慘劇的刻意遺忘和台灣民族主體性的盲目追求。民進黨推動“轉型正義”,貶抑國民黨時代的客觀處境和發展成果,將許多台灣內部面臨的問題作中國大陸的“干涉”解讀(即所謂的“中國因素”),影響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識。

  4、網絡文化:網絡時代,台灣青年從傳統閱讀方式走向短平快、碎片化資訊接收和閱讀,在讀懂中國大陸的過程中,不再追求深入發掘而逐求知識面,不再追求獨立思考和推理、而依賴“懶人包”式結論,容易受到非客觀言論的影響。

  由以上可知,台灣青年對於大陸的誤解絕非一日形成,而是植根於兩岸歷史的宏大背景之中。一句簡短的非理性、不友善言論甚至可以追溯至兩岸長期分離、政治體制差異、教育制度與媒體報道等多方面的形塑。

  那麼,如何看待台灣網絡中對中國大陸的不友善言論?怎樣彌合兩岸青年之間的對壘情緒?依筆者看來,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在此類言論中很大比例的負面言論都是“非真實”,這種非真實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內容的非真實:網民曲解關於中國大陸新聞與照片的含義,加上自己主觀認知的投射。

  二、氛圍的非真實:在具有內-外、陸-台氛圍的論壇氛圍,並非台灣與大陸關係客觀上的真實氛圍。

  三、情境的非真實:網民絕大多數為旁觀者,僅能夠通過圖文瞭解真實發生的事,受到種種局限,在情境中呈現出非真實。

  四、立場的非真實:網民在表達自己立場的時候往往省去推理過程,將極簡的結論呈現出來,因而呈現出立場的非真實。

  內容、氛圍、情境與立場,層層遞進,建構了中國大陸在台灣網絡世界中的“擬像”。在內容中涉及中國大陸的侮辱性言論中,有許多是形塑、臆想而建構出的刻板印象,這種印象形成了網絡世界中不真實的“擬像”,進一步強化了台灣社會對大陸的不真實認知,強化了兩岸的對立氛圍,由於多數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接觸有限,非真實的內容和氛圍繼續建構了台灣青年網民的“虛擬真實”的情景,讓青年產生設身處地的感受,進而造成受眾思維上跳過理性、不加以考證地吸收其結論,製造或強化其本身的偏見立場。

  四、解構“非真實”,回歸兩岸青年互動

  台灣的政治、教育、社會狀況帶來了對於大陸的非理性想像,產生了對於大陸的非真實的解讀方式。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關係到如何詮釋、解構、進而破解大陸在台灣的非真實想像。需要最先明確的,亦是上文多次出現的是,這種想像是非真實的。

  毋需擔心,因為是非真實的;但亦需要擔心,因為有可能變成真實。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兩岸交流不斷深入,是台灣任何政黨、團體或個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兩岸與日俱增的經貿往來和人員流動亦不隨著黨派、團體和個別人的意志為轉移。中國大陸的經濟成就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改善,幅員遼闊、廣泛地域的多樣性與廣闊的市場吸引更多台灣青年前往遊覽、讀書、創業。真實的交流是打破氛圍與情境非真實的最佳途徑,兩岸青年之間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對大陸的切身體驗,可以打破許多想像中的貧困落後、不文明等諸多負面想像。一個真正的大陸朋友,勝於媒體的連篇纍牘的堆砌報導,一個對台灣抱有好奇、愛心,將台灣青年看做同胞的大陸青年,是打破這種異化想像的重要力量。

  根據台灣的統計,目前有72萬台灣人在台澎金馬以外工作,其中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⑷解加上台商、台幹親屬、子女與短期出差、遊覽等,亦有估算稱超過百萬台人在陸,可以肯定的是台灣每年赴陸百萬人次有餘,台灣至上海、廈門等航線名列台灣出境航線中最繁忙的航線。陸人赴台年超百萬,亦有超過350萬陸配,在台陸生、探親商務等,台灣青年赴陸經驗和大陸人在台的交流是台灣青年直接認知大陸發展變化的基礎。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