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評論》的四根支柱與創新模式
——賀《中國評論》成立20周年
http://www.CRNTT.com   2018-11-13 18:27:25


  中評社╱題:《中國評論》的四根支柱與創新模式——賀《中國評論》成立20周年 作者:邵宗海(台灣),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曾任台灣政治大學教授、曾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一、前言

  《中國評論》成立20週年了,作為一個長期的忠實讀者,也是長期提供稿件的作者,加上幾乎在這塊“兩岸關係”、“涉台研究”或“大陸研究”的領域裡,曾經與它一起同步成長,我覺得在它20週年喜慶時,不能不說幾句慶賀的話。但是另方面,20年來受益於它的資訊提供、又得利於它歷來對我個人論述的多次報導,我覺得自己的確不能有任何藉口缺席,而且更需要有點回饋的意思,來向它說聲感謝。

  其中更重要的,還是在2000年9月我與《中國評論》的一段交往,得到他們對我的尊重,開始讓我感同身受到這一生將會與這個媒體的發展相互結合。當時我正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擔任客座教授,有一天接到兩位創辦人郭偉峰與周建閩請人轉來一項請求,希望前來北大拜訪我,向我請教些問題。平心而論,這項突如其來的訊息,確讓我有點惶恐,也有點不得其解;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衹是一個來自於台灣的普通學者,到底對這份僅由兩個中年的大陸新聞從業人員所創建的雜誌,能夠貢獻多少?加上當時《中國評論》月刊應該還是剛處草創初期,外界對它瞭解可能真的不多,即使要提供意見,也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我當時住宿在北大“資源賓館”,覺得很難劈頭回絕對方盛情,就先回應了郭周二人在賓館內附設餐廳的晚宴邀請。記得偉峰與建閩跟我踫面的第一句話,就是說:他們是得自汪道涵先生的強力推薦才來見我的。這句話讓我想起首次去上海拜訪汪老(應在1996年),記得跟老先生談起“一個中國原則”應是如何運作時,竟把拜訪請益的時間從原本規劃的30分鐘,在老先生的默許之下,得以延長到100分鐘,此後就一直深深感受到老先生對我這位後輩的尊重。而偉峰與建閩這段開場白,不僅打動了我的心,也使得我瞬間就接受了他們兩人。於是這頓飯局,用句很實在的形容:就像是一場冗長的討論會,直到餐館服務員告知營業時間已屆滿,才不得不宣告結束。由於事隔多年,當時許多談話已難記憶,衹記得有提到《中國評論》月刊是否能在台銷售?我是否能經常提供稿件?以及中評本身今後可發展的路線等。就因為有了這段的典故,從此我把中評這些年來的發展,就當成是我自己的奮鬥過程,對它投入與關注之外,還有許多“關懷”。

  但是對於《中國評論》過去這廿年來的奮鬥與創建,它的成果到底如何?我也是在摸索中才能得知一二;而且它真的發展得很快,從傳統的雜誌,到網路的創設,已經形或具有相當規模競爭力的媒體。如從“維基百科”的資科上來瞭解,好像《中國評論》的相關事業群,它衹區分三塊區域: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與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另一個“百度百科”的資訊則是說:中國評論總部分別設立在香港、北京、廣州,並設立美國分社。中國評論由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命名。中國評論旗下擁有: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新聞網、中國評論月刊、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這兩個百科全書好像也說得沒有錯,因為中國評論通訊社與中國評論新聞網本就是一體之兩面。2005年6月3日通過中國評論通訊社(簡稱中評社)主辦的中國評論新聞網(簡稱中評網),在正式對外發稿後,就每天24小時滾動播發新聞及評論信息。

  二、第一根支柱的《中國評論》月刊

  目前中評企業的確建立在三根支柱上,屬於第一根支柱的《中國評論》月刊,1998年1月在香港創立。早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相當支持《中國評論》月刊,曾希望中評月刊能成為兩岸三地思想溝通的平台。而且迄今為止,它也是“經兩岸政府批準,唯一在兩岸及港澳公開發行的中文時政評論雜誌,是兩岸有關政府部門、重要智庫及高等院校人員必讀的雜誌”。

  筆者早年撰寫有關“兩岸關係”的文章,必然會投到《中國評論》月刊,感覺在月刊上發表的文章,大多會得到對岸的學者回響。後來,月刊得以在台灣發行,文章也能在島內引發討論。一時間,《中國評論》月刊好像變成是兩岸研究彼此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論壇園地,對兩岸學界之間曾經存有一些隔閡或誤解,因相互文章的比較及閱讀,的確產生了一種釐清作用。

  三、第二根支柱的中評社

  屬於第二根支柱的中國評論通訊社,是一家數字化網路通訊社,是在香港註冊成立、於2005年6月3日正式對外發稿,實行新聞資訊二十四小時滾動播發。2007年11月,台灣中評社在台北成立,網羅了許多來自台灣媒體的高手。中評社也因此成為第一個兩岸“共同媒體”,目前在香港、台灣、北京、美國等地已建立起完整的新聞採編網絡,中評社也自豪地認為“發稿數量僅次於新華社及中央社”。至少在兩岸四地及東亞的華人社會裡,中評社在兩岸關係、中美關係、國際問題、港澳問題、東亞及東南亞問題方面,發揮獨特的話語權作用。近幾年又大幅增加了大陸中央新聞的採訪,幾乎在國台辦、外交部、國防部、國家領導人的重要外事及涉台活動裡,都有中評社記者的身影。

  而且,更值得中評社及關心它發展的人士驕傲的是,2005年9月,中評社記者作為隨行記者,曾得以跟隨胡錦濤主席出訪加拿大、墨西哥、聯合國。這是兩岸網路媒體首次隨國家元首出訪。到了2005年12月,溫家寶總理出訪法國、斯洛伐克、捷克、葡萄牙和馬來西亞,並在吉隆坡出席了東盟、東亞系列峰會,中評社記者又得作為隨行記者,這也是兩岸網路媒體首次隨中國總理出訪。接著2008年8月,中評社記者同樣作為隨行記者,隨馬英九總統首次出訪。此傳統延續至今,中評社成為歷史上以及目前唯一得以跟隨兩岸領導人出訪的新聞媒體。

  四、第三根支柱的《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屬於第三根支柱的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於2004年初在香港註冊成立,該出版社以播種思想為宗旨,追求學術風格、文化品位,以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為主要出版內容。成立至今,它已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上海社科院、上海東亞研究所、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福建社科院、福建省亞太經濟研究所、福建省亞洲問題研究所、山東大學哲學系、山東社會科學院、廣東省社科聯、廣州市社科院、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山大學歷史系、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省僑辦、廣東華僑華人硏究會、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廣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廣州市政府文史館、廣東省作家協會、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佛山市委宣傳部等30多所學術機構和高等院校以及珠江三角洲70多所中小學出版各種書籍近600種,各類期刊700多種,出版物涵蓋中評叢書系列、學術文庫系列、藝術文庫系列、珠江文化系列、校園文庫系列等。

  不僅如此,它的出版品尚分類成[時政類]、[學術類]、[文化類]、[藝術類]、[教育類]、[財經類]等。其中[時政類]出版的書籍,廣為“兩岸關係”這塊領域的學者閱讀並收藏。該社出版的《大棋局——黃嘉樹自選集》、《論統一——章念馳自選集》、《論統合——張亞中自選集》、《論政治──余克禮自選集》、郭偉峰主編的《中評社思想者論壇:民進黨與兩岸關係大格局》等書,是中國評論通訊社和中評智庫基金會規劃出版的六卷一套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論創新叢書”。

  筆者曾被邀請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論創新叢書”上發表新書,可惜當時因忙於其他著作的出版,而忽略了這份應該享有的榮譽。幸好2012年,我在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任內,舉辦了“陳道元人文社會科學大師講座糸列”,其中一項,名稱叫做《探索兩岸和平協議的多元角度觀察》的課程,在一個學期內,共計有包宗和、張京育、周繼祥、張五嶽、蘇起、吳玉山、楊開煌、張亞中、明居正、朱雲漢、陳明通、石之瑜、蔡政文、趙春山與筆者等,合共15人在課堂上所發表的文章,然後整理成書的初稿。由於題目相當前瞻與吸引,加上擔任講座的教授多為台灣內部著名的學者,而且尚有多位曾擔任過陸委會的主委,書初編輯完成後好像有點“洛陽紙貴”的味道。在許多出版社有意爭取之時,由於中評社在系列講座進行時已有陸續報導,而且郭偉峰社長早就同意要支付系列講座的結集費用,因此,2013年2月該書遂正式由中評智庫基金會資助、並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發行出版。到今天為止,我依然深記偉峰在書中序言裡對我的一段勉語:“一個人把最重要的時光放在兩岸和平的事業上,這是對台灣、對兩岸最大的熱愛,對生命最大的仁慈,永遠值得敬重。”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另一個出版成就,是由中評智庫基金會歷時一年籌劃及組織、兩岸及香港五十多位專家學者參與撰寫及研討的《習近平對台思想研究》一書,已經在2017年8月初出版發行。此書由四個部分組成:1、習近平對台思想的定位研究;2、習近平對台思想的內涵研究;3、習近平對台思想對大陸涉台政策的影響與建議研究;4、五場論壇,匯集了兩岸及香港專家學者在北京、台北、上海等地舉辦的有關習近平對台思想的五場討論會成果。另外收錄了習近平近五年來二十多次重要涉台講話。這是兩岸第一部系統討論和研究習近平對台思想的專著,非常值得關心、也關注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的各界人士參考。其後,又相繼出版了《習近平十九大對台方略研究》和偉峰兄撰寫的《習近平哲學思想與兩岸關係論綱》兩書。也就是說,中國評論現在已經發展成為綜合性的網路型新聞出版集團。

  五、第四根支柱的“中評智庫基金會”

  其實,中評集團除了上述三大支柱之外,2012年進一步成立“中評智庫基金會”,這是一家在香港註冊成立的非牟利學術研究機構,算是外界不是相當瞭解的第四根支柱。

  中國評論是一個很特別的媒體,它可以說是“智庫媒體”,也可以說是“媒體智庫”,嚴格來說,它是智庫媒體與媒體智庫形態的確立。中評智庫成立之後,中評成為一個複合型的媒體形態:是一種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新聞網、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月刊、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等緊密合作、互相促進的媒體形態;是媒體和智庫的有機結合:既是媒體形態的創新,也是傳統智庫的創新;是一個引領潮流、符合時代需求的媒體形態。

  作為智庫媒體,中國評論除了進行及時的新聞報導之外,更重視觀點、思想的報導和傳播,因此,有大量有深度的時政評論和分析,匯聚了許多專家學者觀點,許多專家學者或智庫的研究成果,都通過中國評論向外傳輸。

  作為媒體智庫,中國評論參與各種學術交流和政策研究,舉辦時政論壇和學術研討會,進行大數據調研分析,編輯智庫報告,出版理論性書籍。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評論是有傳播能力和話語權的智庫。據悉:中評智庫現在有多位專職工程師及輿情分析員,以及近百位專職和兼職研究員,與大陸、台灣、港澳、美國及韓國的300多家智庫和重要團體建立了合作關係,與近千位專家學者密切互動。

  從2017年7月起每週推出《中評智庫大數據輿情報告》,是中評智庫的重要產品之一,這是一份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典型分析相結合的新型智庫報告。現在,不僅會定期出版《中評智庫大數據輿情報告》,還接受許多政府部門和智庫的特約定制研究。每年完成的大數據分析報告,超過100多萬字。

  中國評論通過舉辦論壇、演講會、時政專訪、新聞報導、智庫報告,以及大數據調查分析等形式,採集訊息、形成觀點,並把相關的觀點或內容,推送給各大媒體、智庫團體和政府決策部門,產生影響。可以說,中評智庫媒體已是一個會呼吸(接地氣、反映兩岸民意)、會思考、能行走(引領思潮)的媒體。由於中評智庫媒體是疊加式、多層次的複合型媒體,具有很強的包容和創新能力,並在兩岸關係和國際關係等領域發揮積極、獨特、重要的影響力。

  現在,中國評論更是港澳台及海外習近平思想的研究與傳播平台。中評智庫基金會非常重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論與實踐創新,近一年多來尤其重點推動習近平對台思想研究,並專門成立了“習近平對台思想研究中心”。現已出版三部研究成果,分別為《習近平對台思想研究》、《習近平十九大對台方略研究》及《習近平哲學思想與兩岸關係論綱》,總字數近140萬字。習近平對台思想研究中心現在已經成為港澳台及海外最為重要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與傳播平台。

  六、小結

  細看了中國評論過去的發展過程,直到現在的發展規模,真的不敢置信地說,郭偉峰與周建閩這兩位革命夥伴,竟創造了近代中國一個媒體企業的奇蹟與示範的模式。中評的成功哲學告訴了我們:從無到有已不是重點,不斷地創新,而且創造了一個別人難以趕上的模式,才是我們今天要去仿效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10月號,總第250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