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認同過程——陳孔立、艾明江師生對話錄
http://www.CRNTT.com   2019-07-14 00:10:01


  中評社╱題:兩岸認同過程——陳孔立、艾明江師生對話錄 作者:陳孔立(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台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985工程”台灣研究創新基地成員;艾明江(廈門)整理,中共廈門市委黨校統戰理論教研部博士、副教授

  兩岸認同是雙向的,是互相認同,是從兩岸互相視對方為“他群”到互相視對方為“我群”的變化過程。要不斷擴大兩岸群體相互認同的範圍,彼此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達成兩岸認同。“差異——衝突——融合——認同”是建構兩岸認同的必經路徑。兩岸認同過程是由“他群”走向“我群”的過程,也是從敵人走向對手、朋友和家人的過程,這其中充滿了從差異到共識,從衝突到融合的矛盾發展思維。兩岸共同價值是兩岸共創、共有、共享的新的文化的體現,建構兩岸共同價值的目標在於達成兩岸的文化認同和群體認同。從這裡看,兩岸共同價值就是達成兩岸認同的中間媒介。

  一、“兩岸認同”與“雙重認同”

  (一)什麼是兩岸認同?

  艾:習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強調兩岸同胞要“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近年來,“兩岸認同”引起學術界重視,有人認為兩岸認同是兩岸關係的核心問題。到底什麼是“兩岸認同”,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陳:認同理論的核心問題就是首先要回答“我是誰?”、“我歸屬於哪個社會群體?”,“認同是指出自己的特徵,確定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屬、不屬於哪一種類屬的活動。它是行為體的一種社會定位。”①高階層次的群體認同就是國家認同,要回答“我歸屬於哪個國家?”。因此,“認同”概念離不開兩個核心關鍵字:“我群”和“他群”。“我群”歸屬於哪個社會群體(即“我群”),一定要和另一個群體(即“他群”)相區隔。根據上述要點,兩岸認同就是指兩岸民眾共同認同雙方是“我群”,即認同“兩岸一家人”,兩岸都是中國人。可以看出,兩岸認同既是一種群體認同的範疇,也屬於國家認同的性質,即雙方認同“一個中國”。

  (二)怎樣看待“台灣人認同”?

  艾:目前台灣社會中“台灣人認同”佔優勢,而“中國人認同”則處於劣勢。“台灣人認同”一方面是對“我者”的歸屬感,另一方面則是與“他者”的身份區隔,而這“他者”就是“中國”,因為國際上認同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是出現兩種對立的看法:有人指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現在台灣人不承認是中國人,似乎已經不屬於“不打”的範圍了;還有人認為“認同台灣人”是對中國的背叛,就是“台獨”,應當給予嚴厲的批判。有人認為應當讓台灣人民放棄“台灣人認同”才能做到“中國人認同”,您怎麼看?

  陳:應該說,在兩岸認同中,出現“台灣人認同”是客觀正常的現象。所謂“台灣人認同”是表明“我與這個群體之間的歸屬關係”。影響這種認同的因素主要有:1、地理因素——大家都住在台灣地區;2、文化因素——包括語言、文字,大家都受到台灣現有的文化的影響;3、歷史因素——大家都經歷過台灣近幾十年的歷史,有共同的歷史記憶;4、制度因素——大家都生活在台灣現有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之下,有共同的生活經驗。這一切都影響到台灣民眾對台灣有認同“歸屬感”,也把他們與不是生活在台灣地區的人區別開來。因此,生活在台灣地區的人主觀上認同台灣,自認為是“台灣人”,是很正常的。如果民眾生活在台灣地區,而不認同台灣,或不能建立起命運共同體,那麼,他們怎麼可能認同中國(包括大陸)並與大陸建立命運共同體呢?另外,“台灣人認同”也不完全等同於政治態度,不等於主張“台獨”。所以,兩岸認同對台灣同胞而言,可以有“雙重認同”,既認同“我是台灣人”也認同“我是中國人”。

  (三)兩岸認同是雙方共有的認同建構

  艾:對於兩岸認同,有一種觀點較為普遍,認為兩岸認同在大陸不存在問題,因為大陸同胞全部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問題關鍵在台灣,因為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以及島內多數民眾都以“台灣”或“中華民國”為“我群”,而以“中國大陸”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他群。所以,建構兩岸認同就是要讓台灣同胞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還有一種說法也較為普遍,認為大陸方面早已承認“兩岸一家人”,但台灣方面的抗拒心態依然較為嚴重,甚至很多人不敢說自己是中國人,因此,兩岸認同的癥結不在大陸,而在台灣。

  陳:對於上述這種說法,要理性客觀看待,當我們通常說“國內”、“我們中國”的時候,是否已經把“台灣”包括在裡面?當兩岸同胞相處的時候,時常出現“我們”、“你們”的說法,這就事實上已經把台灣同胞視為“他群”了,這種自動進行群體分類的做法也顯示出大陸同樣存在兩岸認同的建構問題。實際上,在現實交流中,相當多的大陸民眾還是以自己(中國人)為“我群”,以認同“台灣人”的台灣民眾為“他群”,這種主觀上的群體分類反映出兩岸認同在大陸也依然是一個需要重新建構的過程。

  國家認同不僅是涉及到台灣同胞在國家統一進程的認同建構問題,也包括了大陸同胞的認同建構,這就意味著兩岸認同建構一定是兩岸所有同胞共同參與完成的過程,而非僅僅屬於任何單方面的建構任務。一方面,要做到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或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另一方面,也要做到大陸民眾不要把台灣同胞視為“他群”,而視台灣同胞是自己人(“我群”),真正認同“兩岸是一家人”。這種雙方在認同層面的共同建構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兩岸認同,國家統一進程中的認同建構問題才算最終完成。

  所以,兩岸認同是雙向的,是互相認同,是從兩岸互相視對方為“他群”到互相視對方為“我群”的變化過程。要不斷擴大兩岸群體相互認同的範圍,彼此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達成兩岸認同。

  (四)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與兩岸認同

  艾: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問題與兩岸認同有重大關係。台灣地區的一些政黨或人士認為,兩岸認同就是要台灣單方面向大陸認同,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必然會吃虧。因而提出了如下看法:兩岸地位應當是對等的,“中華民國”(或台灣)是主權國家,不能等同於港澳,不能接受地方對中央,兩岸要組成共同體,採用歐盟模式等等。這個問題不解決,兩岸認同就無法達成。

  陳:是的。這裡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有誤解,兩岸認同不是社會制度的認同,不要求雙方認同一樣的社會制度。大陸一貫遵循“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尊重台灣同胞對現有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台灣同胞也要尊重大陸民眾對現有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所以,兩岸認同不是“一國一制”,不是合而為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也不是一方認同另一方,不是消除雙方社會制度的差異,而是尊重差異,包容差異,正確處理差異,互相融合,和而不同。

  另一個則是有關兩岸關係政治定位的問題。兩岸認同不是“國”與“國”的認同,中國領土主權不可分割,這是毫無疑義的。關於兩岸認同與兩岸政治定位問題,目前存在許多不同的看法。台灣方面不贊成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大陸學者有的強調大陸是中央,沒有商量餘地。但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學者指出:“大陸學術界普遍認為,兩岸在統一前的政治關係既不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係,也不是主權國家或分裂國家之間的國際關係。”還有人提出如下看法:“一個中國內處於兩個不同制度社會、兩個對立政權下的社會群體”;“一中兩體”;“一個中國兩個平等政權,中國代表權互補”;“1+X”(或“1.6府”),“大小不一的兩府”;“一國兩府一中央”;“一國內部兩個政治體系間的特殊關係”;“對內,一國兩區,對外,一國和一區”;“政治定位平等,不存在誰中央誰地方的問題”等等。所以,在建構兩岸認同的過程中,兩岸關係中的政治定位問題必須要在兩岸平等協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時給予妥善的解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