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現場:方長平談國際環境四大“新”特征
http://www.CRNTT.com   2018-11-02 00:22:58


方長平(人大重陽供圖)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電(記者 海涵)日前,人大重陽系列講座第130期在北京文化大廈舉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方長平以“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與周邊戰略”為題帶來了精彩的主題演講。在演講中,方長平對中國當前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做出了判斷,即“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根本變化,但安全環境和發展問題遇到的不確定性同樣存在且在增多;中美關係仍將是影響中國總體外部環境的結構性因素;周邊環境是影響中國總體外部環境的重要環節”。

  方長平指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國際環境有一番論述,即“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繫和依存日益加強,國際力量對比更加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突出,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蔓延,人類面臨許多挑戰。”

  “‘十九大報告’對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的判斷是相當準確的,”方長平指出,在這樣的總體判斷之下,中國面臨的總體國際環境有這樣幾個“新”特征:

  第一,世界政治進入“新階段”。方長平認為,二戰以來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流行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當前正處在崩塌的邊緣。必須承認,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穩健很大程度是霸權國美國為這個秩序提供了眾多公共產品。但是,這樣一個秩序走到了今天,隨著美國實力的相對衰落,美國為維繫這個讓其“吃虧”的秩序再提供公共產品,無論從能力上還是意願上都不足;其次,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合流,對現有的政治秩序構成了嚴峻挑戰;第三,強人政治回潮,現有自由主義體制無法有效解決其內部問題,再加上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強人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回潮的趨勢。第四,全球政治覺醒、認同政治回歸。全球政治覺醒有很多因素推動,特別是技術手段的進步,使得個人和小團體參與國內和全球政治成為可能;再加上全球範圍內的人員流動,在加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過去人們對民族國家的認同和忠誠,正在被對部族、種族、文化、宗教等認同侵蝕。

  第二,世界經濟出現“新變化”。對此,方長平表示,首先是經貿衝突加劇,這在當前美國發起的不只是針對中國的、且愈演愈烈的貿易戰中得到印證;其次是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僅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之間,例如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差距也在擴大;再次是收入分配失衡,不僅存在於發達國家與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間,而且即使在像美國這樣的高度發達國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現象也是非常嚴重的;最後是世界經濟與金融失衡,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美國對金融領域的治理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當前美國和國際金融市場依然存在不確定因素。在世界政治經濟複合相互依賴的背景下,世界經濟出現新變化將會深刻影響國際體系的演變和國際環境的變化。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