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現場:觀社火表演 台胞載歌載舞來互動
http://www.CRNTT.com   2019-02-25 00:14:36


  中評社沈陽2月25日電(記者 海涵)除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本溪市還蘊藏著一大藝術寶藏——本溪社火。台灣少數民族遼寧參訪團日前有幸觀看了精彩的本溪社火。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本溪社火”,其實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社火的演出,主要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屬於武技類,因此也稱“武社火”,當地俗稱“武秧歌”。本溪社火類似於京劇中的武打戲,社火在出場時通常先排兵布陣,前面有將,後面有兵卒,呈現出古老戰場的氣勢。社火充分利用長矛、大刀、雙錘等十八般兵器,顯示“武”的力量,這是它的一大特點。本溪社火表演的一招一式,套路清晰,節奏急促,動作準確,使觀眾目不暇接。另外,本溪社火通過動作來展示故事情節,故事中的人物身份、性格用臉譜來體現。如黑臉的張飛、紅臉的關羽等。服飾上,主要有戰裙、快靴、花盔、靠旗等。

  本溪社火主要流傳在本溪市明山區和本溪滿族自治縣一帶。過去交通閉塞,湯河和太子河在這裡匯流,形成了水上運輸主要通道的河運碼頭。那些被這裡豐富的礦產資源所吸引的中原商賈紛至沓來,沿太子河而上冶鐵、采煤,雲集從業,使這裡成為與中原經濟、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地域。古老的中原漢族文化在這裡得到融合和傳承,因太子河道是其交通要道,故而流傳地域大都沿太子河上游自下而上分布,形成了這裡民間文化生長的特殊地理環境。

  本溪社火的代表節目有 《百草山》、《鳳鳴關》、《對鬆關》、《虎牢關》等。台灣少數民族遼寧參訪團一行觀看了其中的《對鬆關》、《鳳鳴關》和《三英戰呂布》。在現場可以看到,本溪社火的表演程序比較複雜。它的表演區域,有正場和反場之分。以鼓為中心,演員背向鼓時為正場,面向鼓時為反場。每出戲的主要角色,稱為“架梁的”(即武打藝人)。以兩夥藝人做完一套動作的“亮相”為一個單元,叫做“定式兒”。每個角色的出場動作,統稱為“拉架”。每出戲開場即出的,便是“架梁的”,他的出場動作多以“飛腳”為主。在煞鼓點(打鼓時的停頓)的同時“定式兒”,這時他必須站在正場的位置上。然後,再接做一套“拉架”動作,在煞鼓點的同時,又在反場做“定式兒”。其他的角色,則站在反場的位置上,與“架梁的”對峙。開打前,先由鼓師煞住鼓點,然後以“架梁的”頓搶為號,鼓師大喝一聲“嗨!”鼓點驟起,意味著開打。開打,是戲曲中的術語,就是戰鬥,武秧歌的開打,分為五個回合。第一回合叫“原位”,也就是說。對打的雙方,做完套路動作之後,又各自回到原來的位置。第二回合叫“單劃合”。“劃合”很像戲曲中的“過合”,也是一種調度手段,你來我往,互易其位。往來一次稱“單劃合”;兩次則為“雙劃合”。第三回合叫“ 橫場”,即對打雙方分別從正場和反場的位置調度到鼓的左右兩側。第四回合叫“雙劃合”。第五回合叫“敗場”,即 戰敗之後的退場。無論哪個角色,手中拿什麼樣的兵器,無論是幾個人的開打,都要做這五個回合的動作。每個回合所做的套路動作,幾乎是一樣的。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本溪社火表演中使用兵器種類較多,如:刀、棍、槍、劍、錘、鞭等。動作套路也較多,如:“刀對槍”、“槍對棍”、“槍對三節鞭”、“槍對斧”、“槍對雙刀”、“槍對槍”等。使用不同的兵器,有著不同的“定式兒”,因而“定式兒”也就很多,如:“弓步舉槍”、“虛步持刀”、“正步背棍”、“弓步持斧”等。根據兵器的不同性能和特點,把這些動作融合在不同的動作套路之中。

  聚精會神地觀看完社火表演之後,滿身才藝的台灣少數民族也按捺不住了。身著鮮艶民族服裝的台灣父老鄉親也走向場地中手拉手、圍起圈載歌載舞。幾圈下來,熱情的台灣少數民族邀請社火演員們加入其中,兩岸同胞攜手共舞,其樂融融。
 
參訪團一行同社火演員合影留念(中評社 海涵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