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新環境與新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20-04-27 00:13:36


當前兩岸關係雖然受到島內外各種因素的干擾,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始終是兩岸同胞的最大共識。
  中評社╱題: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新環境與新挑戰 作者:肖楊(上海),上海台灣研究所兩岸關係研究室主任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一場大考。民進黨當局卻“以疫謀獨”,利用新冠肺炎疫情趁機全面壓縮兩岸交流交往,煽動台灣民眾的“恐中”、“反中”情緒,給兩岸關係發展帶來嚴重損害。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局面逐漸從官方交流漫延至兩岸民間社會的交流交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深入分析造成這種轉變的因素,有助於未來破除藩籬,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一、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新環境

  2016年民進黨執政以來,拒不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交流交往失去共同政治基礎,兩岸官方交流機制停擺,兩岸民間交流也被蒙上陰影。美國更是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為由,大打“台灣牌”,企圖扼制中國大陸發展。

  (一)制度環境:從開放到管控

  2008年至2016年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經歷了和平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兩岸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包括國台辦與陸委會高層會面的制度化安排、兩岸兩會的制度化協商以及兩岸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之間機制化的交流平台,兩岸領導人也實現了歷史性會面。

  然而,隨著島內政黨輪替,民進黨當局在執政的第一任期,利用全面掌握行政和立法系統的優勢,通過修改一系列行政和司法規範、法規、條例,建構新的行政法理架構、嚴控兩岸交流交往、限縮兩岸人員往來、暗中推行“釋憲台獨”,特別是民進黨“黨團”推動的所謂“國安六法”修法,包括修改“刑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國家安全法”和制定“反滲透法”,形塑所謂的“台灣國”氛圍,構築起阻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藩籬。其中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構成重大威脅的包括“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之三修正草案和“反滲透法”。

  為了反制“兩岸和平協議”,2019年3月,“行政院”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之三修正草案,為兩岸政治性協議的協商、簽署設置了三道“防護鎖”。一是“行政院在協商前九十天,必須向立法院提出協議締結計畫,以及對憲政及政治衝擊的影響評估,由立法院三分之二立委出席,三分之二立委同意後,始得開始協商”。二是“草案經協商後若成形,行政院須整理出院版草案再送立法院審議,並報告協議的過程,以及對台灣憲政及政治的影響,立法院可舉行聽證,最後由國會四分之三立委出席、四分之三立委同意後,才算定案”。三是“交由中選會進行全國性公投,有效同意票必須超過有投票權人總額的過半才算通過,到時相關機關才可進行簽署、換文”。①民進黨當局處心積慮地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設置幾乎不可能跨越的門檻,等同於是關上了兩岸協商的大門。

  而在推動所謂“中共代理人”修法受阻後,蔡英文當局又利用在立法機構的席次優勢,直接跳過相關委員會的審查,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強勢通過所謂“反滲透法”。根據“反滲透法”的相關規定,未來如果發現“違法從事捐贈政治獻金、助選、遊說、破壞集會遊行及社會秩序、傳播假訊息干擾選舉”等行為是“受境外敵對勢力或滲透來源的指示、委託或資助,處罰就會更重”,②但是對於最關鍵的究竟什麼是“境外敵對勢力”?由誰來定義“境外敵對勢力”?卻語焉不詳,等於給民進黨當局留下巨大的“空白”操作空間。未來,被民進黨當局“扣紅帽子”的對象,面臨的將不衹是“口誅”而是“重罰”,難免引發寒蟬效應。

  (二)社會環境:從交友到焦慮

  兩岸關係經歷多年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兩岸人民確實增加了相互瞭解,擴大了共同利益。兩岸兩會簽署了23項協議,實現了全面、直接、雙向“三通”。截至2018年底,兩岸人員往來1.35億人次,其中台灣同胞來大陸超過1億人次。2018年兩岸貿易額規模達到2262.5億美元。特別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下的早期收穫計畫,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切實利益。截至2018年底,大陸對台纍計減免關稅約1552億元新台幣,台灣共有56家金融企業和1033家非金融企業利用早期收穫優惠政策在大陸提供服務。

  但不可否認,兩岸社會互動的程度仍然不夠深入,兩岸之間的信任水平開始逐漸與已經邁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發展形成落差。特別是由於兩岸在地理幅員、人口規模、經濟總量、軍事實力上的巨大落差,使台灣民眾在兩岸交流交往的過程中難免產生作為弱勢一方的心理疑慮和恐慌。在台灣民眾普遍對前途迷茫,特別是青年人對自身競爭力缺乏信心的情況下,兩岸關係的深化發展確實引發了島內民眾對大陸所謂“經濟入侵”的恐懼,尤其是對“被統一”的擔憂。原本繼續擴大兩岸交流交往,特別是推動兩岸民眾多角度、深層次的互動是化解落差的有效途徑,但是以民進黨為首的“台獨”勢力刻意將“全球化”問題“大陸化”。民進黨上台後更是為了自身的選舉利益,把島內民眾對未來的“集體焦慮感”操弄成所謂的“亡國感”,利用一切機會誘導、形塑島內民眾對大陸的“敵意”。

  大陸發生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後,民進黨當局非但沒有伸出援手而是以“島內防疫工作最優先”為由,不顧在大陸的百萬台商、台生及其家屬的防疫需要,第一時間禁止口罩出口。同時民進黨當局還乘多國因防疫需要對中國大陸居民實行出入境管制時,不斷公開強調“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並在妄圖推動世界衛生組織“以完整無礙的制度化方式接納台灣參與WHO的運作”。這一違反世界衛生組織制度規定的要求被拒絕後,民進黨當局就大肆操作“中共打壓妨礙台灣防疫”,製造島內民眾對大陸的不滿情緒。這種不滿情緒甚至蔓延到了陸配身上。陸委會原本宣佈有條件開放陸配子女赴台,引發部分島內民眾抗議後又緊急取消。蔡英文當局甚至公開稱“既然當初已經選擇了國籍,現在就必須自己作承擔”。③

  這樣,在民進黨的刻意操作下,當前兩岸關係面臨空前複雜嚴峻的局面,兩岸民間的互信基礎也受到明顯損害。值得注意的是,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數據在蔡英文執政的近4年時間內一直維持在70%上下,卻因為民進黨藉新冠肺炎疫情的一波“仇中”、“反中”操作達到新高。“台灣民意基金會”2月公佈的民調顯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高達83.2%,達到1991年以來的最高點。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以及“認同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比例則都較2019年9月時的調查數據減半,分別為5.3%和6.7%,降至近30年來的最低點。④

  (三)外部環境:從旁觀到阻礙

  陳水扁執政時期一意孤行推動“法理台獨”,特別是以“公投”、“正名”、“制憲”為代表的“台獨三板斧”幾乎把台海兩岸拖入戰爭的邊緣。美國對陳水扁的做法也極度不滿,稱其為“麻煩製造者”。馬英九上台後,在認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維護了台海和平穩定,因而被美國稱為“和平締造者”。這一時期,雖然美國不希望馬英九與大陸“走得太近”,但是當時陷於反恐戰爭泥潭的美國一方面無暇顧他,另一方面台海和平穩定也總體符合美國的整體利益。

  蔡英文執政後大力推行“聯美抗陸”政策,加大了針對美國各界的遊說和金錢攻勢。原先提升美台關係衹是民進黨當局“剃頭挑子一頭熱”,但是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社會化、文化多樣化的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邊是世界性問題需要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另一邊是美國不甘心退出主導全球的霸主地位。面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美國則是提出“印太戰略”,試圖全面圍堵中國大陸,並以台灣問題為切入點不斷挑釁中國大陸底線。這樣台美關係在美國的刻意操作下進入了所謂的“蜜月期”。

  2018年美國先後通過了《與台灣交往法》和《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鼓勵美台之間進行定期軍售和資深官員互訪。2019年,蔡英文過境紐約時不僅突破了之前的時限,而且受到了美國方面的高規格禮遇。同時,美國先是批准了兩項超過22億美元的對台軍售,後又再次批准售台價值80億美元的F-16V戰機。另一方面,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在出席島內“AIT@40台美關係展”桃園巡迴站開幕儀式時公開表示“台灣是美國印太願景中耀眼突出的一環”,並提出“國務院已經清楚表明深化印太安全合作,國防部印太戰略報告更明確指出台灣是‘美國可靠、有能力及天生的夥伴’”。⑤ 

  而美國的這一態度也讓民進黨當局自認有了底氣——在中美的戰略競爭中,台灣地區可以憑藉自身為籌碼,藉美國的力量與大陸“打持久戰”。民進黨當局“外交部長”吳釗燮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訪時亦表示,“若沒有美國持續的軍事支援,台灣容易被北京當局武力佔領”。⑥ 

  另一方面,美國大打“台灣牌”和蔡英文當局的“聯美抗陸”政策相結合,也確實讓不少台灣民眾尤其是民進黨支持者誤認為有美國的支持,民進黨當局的任何行動都可以有恃無恐,即使是民進黨當局的一些“台獨”活動觸及到大陸的底線,衹要“抱緊美國大腿”,大陸也無可奈何。

  二、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新挑戰

  兩岸關係在新環境下,衍生出不少新問題,如在民進黨當局嚴厲的管控措施下,島內缺乏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動力;“台獨”活動演化出“內造台獨”的新形態,欺騙性和危害性更大;美國持續打“台灣牌”,加大了對民進黨當局的實質支持力度等。這些新問題的出現導致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新挑戰。

  (一)島內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正面力量不足

  一是島內政黨沒有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動力。民進黨方面,兩岸關係猶如水,民進黨則是壓在水面上的冰層,兩岸關係越“冷”,民進黨才越有生存的空間。2020年選舉過後,蔡英文高票當選,民進黨也再次實現全面執政。因此 ,如果沒有足夠的外部壓力,蔡英文當局在執政期間斷不會調整兩岸政策。畢竟民進黨即使在2008年喪失全島執政權,在“立法院”衹剩下27席、地方執政縣市衹剩3個情況下,一番黨內政策大討論後,兩岸路線依然是“走老路”。

  而原本國民黨曾是島內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穩定力量。但是此次選後,國民黨內出現了將敗選原因歸咎於兩岸政策的聲音,雖然目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改革還沒有形成定論,但是與民進黨趨同化的傾向已經非常明顯——新任黨主席江啟臣在就職談話中自稱“國民黨”而非“中國國民黨”,並隻字不提“九二共識”⑦,再加上黨內紛爭不斷,國民黨無力也無心推動兩岸關係發展。

  另外兩個在“立法院”擁有席次的政黨,“時代力量”黨原本就屬於“深綠”政黨,兩岸政策比民進黨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台灣民眾黨雖然自詡“白色力量”,但黨主席柯文哲的首要任務還是維持政治勢力而並非發展兩岸關係。

  二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民間力量被扼制。往來兩岸之間的台商、台幹、台生及其家屬原本是促進兩岸交流交往發展的最佳推動力。但是民進黨當局的政策取向卻是要這部分往來兩岸最頻繁的群體“選邊站”。

  針對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台灣民主基金會”執行長顏建發建議民進黨當局“可利用此一時機,通盤檢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與健保制度,甚至進一步規範紅媒、懸掛五星旗等”。“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會長”秋文聰也認為“現在是推動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將北京推行的‘台胞居住證’措施納入規範管理的好時機”。⑧民進黨“立委”林俊憲近日也提出要提案修改“健保法”,針對一年在島內沒有住滿183天、也沒有島內納稅紀錄的人將調整繳納費率。除非本人提出相關證明,否則保費將由原本的749元新台幣的最低保費調漲為1.2萬元新台幣。⑨而其他島內政黨或學者目前在建議修改的涉及兩岸的相關“法規”還包括了“時代力量”列入“立法院本會期最優先法案”的“廣電三法反紅媒法案”、“大陸籍配偶應比照外籍配偶必須放棄原國籍”、“持‘依親或探親入出境許可證’的大陸人士納保已逾越健保法的‘居留證’規定”等,無一不是要縮減與大陸有關的台胞台屬的待遇。再加上之前“反滲透法”的影響,“兩岸族”難有發聲空間和勇氣。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