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羅祥喜:兩岸四地客家文化交流的未來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4-09-18 00:37:17


中國評論通訊社副總編輯羅祥喜發言
  中評社香港9月18日電(作者 羅祥喜)我關注、研究兩岸及港澳問題將近三十年。作為一個客家人,自然也對兩岸四地的客家文化交流有所關注和瞭解。總的感覺,這些年來兩岸四地對客家文化的重視和對客家文化交流的推動,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強,也增進了社會各界對客家文化的瞭解或認識。但是,我覺得,總體來講,無論是客家人還是非客家人,對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認識和理解還非常有限的,對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的未來角色,未必有清楚的定位和認識。

  香港客家人的認同危機

  作為香港的代表,主辦單位要我介紹香港客家的一些情況。坦白講,談到香港的客家,心情有些沉重。因為,香港雖然號稱有超過兩百萬的客家人,香港也曾在聯繫和團結全球客家、國際客家學研究上領先潮流,做得最好、最早。比如,已連續舉辦二十多屆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即是由香港崇正總會首先發起(1971年)並一直積極支持的;現代國際客家學的奠基人是香港大學中文系的羅香林教授。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香港客家人的客家意識及自我客家身份認同,非常的低,以致今天香港主流社會基本上漠視客家的存在,多數客家人也沒有客家認同。

  香港的客家人可以粗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香港原居民中的客家人。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而寶安縣有一半以上人口屬客家人,所以九龍、新界一帶有不少原居民是客家人。三百多年前,清朝曾下令沿海人民內遷三十裡,寶安縣原有居民被迫離去。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明令復界,招致各地農民前往墾殖,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人,便來到新界地區開墾荒地,定居墾殖。這是香港原居民中客家人的由來,這些客家人以務農為主,以新界最為集中。據稱,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新界地區還有近一半是客家村落,當然在九龍、港島也有客家莊。

  第二類是香港開埠以後陸續從內地或海外移居香港的客家人。香港開埠之後,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及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陸續有粵東等地的客家人移居香港;同時,也有海外客家人到香港發展,比如上世紀50、60年代大批到香港發展的歸僑中,有不少是客家人。比較典型的有田家炳1958年從印尼移居香港,曾憲梓於1968年從泰國返回香港創業。與前者不同的是,這類客家人主要居住在香港的都市地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