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機遇與挑戰推動兩岸關係邁入新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16 00:22:34  


作者在“台北會談”研討會上發言
  中評社╱題:機遇與挑戰推動兩岸關係邁入新局 作者:周建閩(香港),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

  前言

  法國總理克萊蒙梭在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果之後,說了一句被國際戰略學界公認為是至理名言的話:“戰爭太重要了,不能完全託付給將軍們!”我想套用這句話獻給兩岸的學者,作為對他們工作的勉勵:“兩岸關係太重要了,不能簡單地交由政治家處理”。過去20多年的實踐證明,正是由於兩岸的學者們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在台獨政黨、政客執政的艱難時期始終保持冷靜與智慧,才能在重重危機中找到一條新路,政治家們才能做到“忍無可忍也要忍”;最終頂住了風暴,為兩岸迎來和平發展的藍天。

  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親歷者,20多年來,我參與過多場兩岸關係研討會,親眼目睹兩岸衆多學者由青年、中年而步入壯年、老年,親眼看到他們由滿頭青絲到斑駁雜色、白髮蒼蒼的變化;但值得高興和驕傲的是,我們兩岸學者的心血沒有白費,我們的白髮、我們的爭論、我們的腦細胞沒有白費。因為我們為兩岸避免了一場戰爭,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把握住了重大的機遇!

  兩岸關係面臨的兩大機遇

  所謂機遇,按照百科全書的解釋就是:契機、時機或機會,通常被理解為有利的條件和環境。一般來說,機遇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或有效期,時間過後,就失去或失效了。也就是說,機遇即是一個有利的機會,也是一段有限的時空。因此,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們無一不重視機遇,無一不善於把握機遇。

  一、兩岸關係的外部環境――重大戰略機遇期

  任何事物的發展、演變都與其自身所處環境的變化分不開。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是如此,自身的主觀因素與外在的客觀條件相符合,才能產生重大的發展變化。那麽,今天兩岸關係面臨的外在環境是什麽?兩岸關係是否面臨重大的機遇?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大陸的政界、學界精英們認為,今天整個中國,包括兩岸在內,仍處於重大“戰略機遇期”之內。中共十六大針對新時期迅速變化的國際形勢提出:“本世紀頭二十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所謂“戰略機遇期”,是指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能為國家(地區、集團)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機會和境遇,並對其歷史命運產生全域性、長遠性、決定性影響的某一特定歷史時期(MBA百科全書)。

  首先,是出於對國際形勢的精準分析,做出了這個重大戰略判斷和決策。早在1983年,鄧小平就做出世界大戰打不起來的重要戰略判斷,1985年他又進一步闡述了時代主題思想:“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一九八五年三月四日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的講話)其後,中共歷次黨代會均認為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胡錦濤在十八大政治報告中強調,“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

  由於冷戰後國際關係的範式轉換,地緣經濟模式崛起,取代了二戰後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地緣政治模式。其代表人物、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地緣經濟學研究所所長盧特瓦西認爲,地緣經濟時代國家的任務主要是爭奪經濟優勢。就國家的國際戰略而言,國家經濟利益的護持和擴展成為國家對外戰略的最主要出發點。地緣經濟時代是一個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時代,經濟全球化、區域集團化是地緣經濟的主要特徵和表現。以歐盟和北美自貿區為標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這種區域間的整合越演越烈,僅東亞、東南亞地區就有東盟自貿區、中日韓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及十加三、十加五等經濟貿易合作組織;而冷戰概念的北約組織、東南亞條約組織等已經式微,逐漸為世人所淡忘。

  當前,由於遭遇國際金融危機的吹襲,經濟全球化被認為是其肇因之一,勢頭有所減弱;但總的來說,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並未改變,至今仍在加強中。

  第二,中國大陸和平崛起,顯著地改變了世界政經格局。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大陸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變自己、成為全球排名第二的巨型經濟體的同時,中國也改變了世界。由於中國大陸的崛起,亞太地區、特別是東亞地區成為世界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圍繞著這一巨型經濟體,由於地理、歷史和現實的關係,在其內圈,產生了內地與港澳的CEPA、與台灣的ECFA等經濟聯係制度,中華經濟圈已經隱然成型;在其外環,則出現了東盟十加一和即將啓動談判的中日韓自貿區等。可以說,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給台港澳地區及周邊國家帶來巨大的機遇。目前,中國周邊的主要國家如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東盟乃至澳洲等,中國都是其第一大貿易夥伴;台港澳地區更是如此。

  據經合組織(OECD)2012年11月10日發表的題為《展望2060:長期增長的全球視野》報告預測,按照2005年的購買力平價(PPPs)基礎計算,中國將最早在2016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而2060年全球GDP的排名為:中國28%,印度18%,美國17%,日本3%。可以想像,這個數字背後隱含的巨大機遇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來自美國的干擾和阻力減少。步入新世紀以來,美國遭遇了恐怖主義襲擊,將美國拖入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由此,美國國力顯著下降,加上金融危機爆發,美國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中,龐大的財政赤字,致使美國面臨嚴峻的財政懸崖,至今難以擺脫。值得指出的是,美國本是地緣經濟的發源地,也是“軟實力”和互利雙贏概念的倡導者。但由於政黨輪替,共和黨主政者輕視了國際政治範式轉移的深遠影響與後續效力,一味逞強,以世界警察自居,頑固推行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行為方式,致使大量矛盾集中於其自身,最後陷入戰爭的泥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