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時代的兩岸關係能否展現新氣象
http://www.CRNTT.com   2018-07-04 19:19:57


新時代的兩岸關係應有新氣象、新作為。
  中評社╱題:新時代的兩岸關係能否展現新氣象 作者:張百達(台灣),自由撰稿人、兩岸政策協會副秘書長、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

  作者指出,一旦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路線失敗,這不僅將代表其個人的失敗,也形同綠營內部主張兩岸交流對話務實路線的失敗。尤其,如果明年台灣社團有關“正名”的獨立公投正式啟動甚至獲得通過,則自去年十九大以來有關“時間表”議題,恐將不必等到2050年或2035年,而是可能“被迫”提前到眼前。問題是,當前兩岸執政當局與台灣社會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前言

  今年二月中央召開對台工作會議,當時出席並於三月兩會接替原政協主席俞正聲職務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汪洋,在會議中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思想”,還提到“必須長期堅持、一以貫之,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在對台工作中堅決貫徹落實,推動對台工作在新時代有新氣象、新作為”。①

  一、2018兩岸關係的挑戰

  然而,由於兩岸關係具有相當複雜性,其發展向來容易受到各種變數所影響,除了存在於兩岸之間以及雙方各自內部的各種變因外,也往往受其他外部變因所牽動,這使得兩岸關係發展不僅充滿機遇與挑戰,同時也考驗著兩岸領導高層的戰略互信與兩岸關係的戰略穩定。

  若從目前發展態勢觀察,今年的兩岸關係不僅令人難以感到樂觀,甚至可以說是充滿挑戰。試舉下列幾點觀察:

  (一)中美戰略博弈下的台海情勢

  首先,是美國因素的作用。美國因素對於兩岸關係發展往往具有重大的影響。例如,冷戰時期由於中、美雙方為共同防範蘇聯擴張的戰略要求,美國基於國家利益,最終放棄據守台澎的蔣介石政權,從而與北京所代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另方面,則是在“三報一法”基礎上,與台灣方面維持長期的非官方關係。

  然而,中國大陸經歷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之後,如今不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維持世界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其軍事實力以及國際影響力亦隨之不斷提升,不僅逐漸改變亞太地區的戰略格局,也挑戰著美國向來自恃的“一超”及慣行單邊主義的全球地位。去年十二月,美國川普政府公布首份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其中便將中國和俄羅斯列為美國的競爭對手,稱其試圖挑戰美國的地位,並威脅到美國的繁榮與安全。

  為了牽制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冷戰時期國際強權政治所慣用的“代理人戰爭”的戲碼重現,而台灣的地位,也在美國尋求遏制防堵中國大陸崛起的大棋盤中,再度被重新重視與提升。近期《台灣旅行法》的通過、台美高層互動的升級與對台軍售質量的提升等,或可視為此一戰略背景下的時代產物。

  儘管《台灣關係法》將台美律定為非官方關係,事實上,美國國內法中並無法律規範限制台美高層互動的層級;過去以來,主要係於美國白宮及國務院等行政部門的自我節制。然而,即便如此,以倡議性質而非具強制性的《台灣旅行法》的通過,雖然不能視為實現台美領導人互訪或雙方建立或恢復正式外交關係的前兆,但已引起北京方面的高度警惕。

  台灣社會各界對於提升台美關係確實存在普遍的期待,但這並不能簡單化約為“反中”,或認為台灣朝野對於改善兩岸關係不抱任何期待或意願。但不可諱言的是,北京當局究竟將如何看待並回應此一情勢,將影響今後兩岸關係的穩定與發展方向。

  (二)台灣政局發展的內在變數

  由於北京當局對蔡英文前年五二0就職演說給予“未完成答卷”評價,不僅使得選前即已降溫的兩岸關係至今未能重啟回溫,也形同錯失與當前民進黨內兩岸務實主流路線進行對接的機會,甚至錯失兩岸依各自“現行規定”的政治與法理基礎上,建構不因台灣政黨輪替影響、有利於長期穩定發展兩岸關係的政治機遇—儘管這個機遇依然存在。

  從目前來看,除了今年有關陸委會主委在內的政府高層人事安排,特別是蔡總統在2月出席“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時提到:“我一向都主張,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兩岸關係是當中最重要的關鍵”、“面對兩岸的新情勢,我們始終堅持‘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會走回頭路’”,以及“兩岸關係的未來動向,取決在雙方能否互釋善意,並且能夠良性互動”②等發言觀察,蔡在大選期間所提出的期待兩岸關係穩中有進的“維持現狀”基本路線,應該還是其追求的政治目標。但隨著國際情勢、兩岸互動,以及台灣內部政治生態等各方面的發展,這樣的路線能否持續或落實,卻也面臨許多嚴酷考驗。

  除了當前中美戰略競爭牽動台灣在其中所處的地位格局外,由於兩岸官方關係迄今仍然處於凍結低宕的情況下,任何有關台美實質或形式政軍關係的提升,不僅容易加深北京方面的既有疑慮,從而可能導致更加強調遏制與圍堵的政治思維與政策路線;另一方面,蔡英文在台灣及綠營內部的政治聲望與政治地位是否穩固,行政團隊對於由蔡總統所主導的兩岸政策路線是否能夠保持協調一致③,以及台灣內部政治團體是否隨著選舉提出各種可能觸動對岸《反分裂國家法》的公投等,都將牽動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

  儘管蔡英文“維持現狀”兩岸政策路線經過總統大選的洗禮,具有相當的民意基礎,也是對選民的政治承諾,但仍遭受來自各方的挑戰。除了深綠獨派不滿意,近期甚至有對岸涉台官員語出驚人,將其“維持現狀”也視為一種“台獨”④。但實事求是而論,除非採取“急統”或“急獨”,否則,從當前兩岸關係的歷史進程來看,這樣的路線主張不僅符合現階段兩岸關係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最為務實合理的選擇路徑,在保留爭取開展交流對話空間之餘,也避免面臨必須直接攤牌的政治局面。

  因此,一旦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路線失敗,這不僅將代表其個人的失敗,也形同綠營內部主張兩岸交流對話務實路線的失敗(反之,這能算是北京對台政策的成功嗎?)。尤其,如果明年台灣社團有關“正名”的獨立公投⑤正式啟動甚至獲得通過,則自去年十九大以來有關“時間表”議題,恐將不必等到2050年或2035年,而是可能“被迫”提前到眼前。問題是,當前兩岸執政當局與台灣社會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二、有關北京對台政策的再思考

  甫接任總統府秘書長的陳菊,在民進黨內資歷輩份地位崇高,其日前以高雄市長身分訪問華府,獲得美方相當高規格接待。事實上,陳菊在過去市長任內,也曾多次前往對岸進行交流訪問,同樣受到對岸的高度重視。但近年來,北京方面因所謂兩岸交流政治基礎問題,拒人於外地抵制了包括陳菊在內所有綠營縣市首長的登陸訪問。

  在北京當局眼中,或許這次陳菊出訪會被視為美國打“台灣牌”的一環,延續著過去美國政府提出的“亞太再平衡”,以及當前川普當局為遏制中國大陸這個戰略競爭對手崛起的政治考量。甚者,早在今年3月中旬美國簽署通過《台灣旅行法》前,北京已先採取了某種的“台海再平衡”策略—選擇在二月二十八日這個台灣歷史上象徵著巨大傷痛的敏感日子公佈“31項對台措施”,以應對中美雙方在台海地區的角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