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制裁伊朗 中國未必是輸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19 15:36:17  


  中評社台北1月19日電/奧巴馬總統年初批准制裁伊朗石油與金融業的法案後,歐盟隨即表態支持,但中國明確表示反對。美國財長蓋特納近期專程前往北京尋求支持,換來的還是中方“願與美方平等協商解決分歧,而非經濟問題政治化”的客套。 

  旺報社評說,蓋特納訪中期間,美國務院曾敦促中國要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並明令禁止各國金融機構及能源企業與伊朗央行進行交易。此舉對在伊朗投資、營業卻在美國上市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或中國公有銀行等明顯形成壓力。這些中資企業若受到美方的制裁,必然要承擔龐大的經濟損失,中美關係為此也會增添更多變數。 

  日前美國務院已決定懲處對伊朗輸出汽油的中國國營“珠海振戎公司”,北京外交部立即表達強烈抗議,批評美國不應以國內法制裁外國公司,並把單方面對伊朗的制裁措施國際化。 

  伊朗控制下的霍爾木玆海峽,戰略地位毋庸置疑。當今全球近五分之一的石油運輸,都經過這條水道,且其中約三分之一的原油是運往中國。因此,相較去年的利比亞變局,北京這回面對波灣新危機,顯得更加謹慎。美國目前對伊朗採取的是“炮艦外交”,近期已先後派遣“文森號”與“林肯號”核動力航母群進駐波灣,以因應伊朗可能進行海上封鎖。尤其,伊朗核科學家穆斯塔法才遭到暗殺,德黑蘭強烈的反美與反以列情緒高漲,波灣衝突已陷入一觸即發的險境。 

  西方媒體評論多認為,中國不配合國際制裁伊朗,是擔心影響中國的能源進口,更想利用制裁的機會,從伊朗獲取更多利益。溫家寶總理此時出訪沙特、阿聯與卡達三國,除了意在分散能源進口的風險,也隱喻了北京在伊核問題上的猶豫不決和矛盾心態。中國的兩難抉擇在於,它既不願失去在伊朗的經濟利益,又不願為伊朗而與美國正面衝突。溫家寶的波灣行程,反映出北京正在算計,如何在這場中美權力競逐中,既維護自身利益,又不得罪華府。 

  社評說,美國其實也已意識到對伊朗石油禁運的後續影響,其與歐洲盟邦至今尚未啟動制裁措施,就是希望先確立能取代伊朗原油出口的國家。理論上,如果國際制裁導致伊朗石油減產,波灣其他產油國應有能力滿足全球的能源需求。沙特最近就宣稱,國際制裁一旦啟動,沙國每日可增產1千萬桶,逼使伊朗提出警告,聲稱波灣產油國若蓄意搶占伊朗石油的出口市場,將承擔“難以臆測”的後果。 

  伊朗是石油輸出組織第2大國,日產量達250萬桶,僅次於沙特,其原油出口獲利已占該國貿易出口總額(750億美元)的半數。 

  一般評估,伊朗石油生產的五分之一輸往中國,西方若對伊朗進行石油禁運,亞洲勢必成為伊朗石油出口的唯一市場,中國的角色更居中關鍵;換言之,只要北京反對制裁伊朗的態度不變,德黑蘭根本無須擔心石油沒有買主。中國外交部最近重申,中伊貿易並無涉伊朗核武,伊朗仍是中國重要的石油供應國,也難怪伊朗媒體確信中國不會屈服於美國的制裁壓力。 

  中國是否配合西方制裁伊朗,當然還要取決於波灣產油國能否滿足中國的能源需求。 

  溫家寶此行中東促成中海油與沙國石油公司合資在紅海沿岸興建煉油廠,顯見北京已針對波灣新危機,預作萬全準備。 

  今年是美國總統的大選年,美國政界難免有人會拿伊朗制裁案來檢視中美關係。根據媒體報道,奧巴馬總統將成立一個特別工作小組,專責監督中國對外貿易和商業違規行為,日後美方果真徹底執行制裁措施,與伊朗有經貿互動的中資企業,難免受到美方的報復,中美關係亦將承受另一次的衝擊。 

  歷史經驗顯示,兩面不得罪的外交政策,最終多半落得兩面不討好。中伊關係固然重要,若與中美關係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北京應該思考,如何在利己而不損人的情況下,掌握與美國合作的機會,讓自身成為西方禁運政策的獲利者。譬如,這次溫家寶訪問中東,如果能夠確定波灣產油國可以長期而穩定的供應中國所需原油,北京可以考慮減少自伊朗進口石油,中國既然是伊朗石油輸出的主要大客戶,屆時北京或可享受伊朗石油削價的意外成果。 

  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最近證實,伊朗已啟用福爾多濃縮鈾工廠生產20%的高濃縮鈾。中國既堅持反核擴散的立場,似不宜僅止於口惠。適度減少伊朗石油進口,既能配合國際社會的制裁措施,也有助於防範伊朗把石油出口利潤用於發展核武,更可充分展現負責任的大國氣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